生态校园建设论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413777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校园建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校园建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校园建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校园建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校园建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校园建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校园建设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生态校园建设与城市生态校园建设一:农村生态校园建设1. 关于农村生态校园的内涵研究对农村生态校园内涵的探索最早见于安徽师范大学喻家龙1996 年发表的农村中学生态校园建设当见一文,文章认为:农村中学 可以“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学 校人力、智力资源优势,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校园为依托、沼气为纽 带,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形成一个高效的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生态系 统”此外,作为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学校“生态校园创新工程” 项目的陕西省,2007年在其汇报材料中也涉及了农村生态校园的内 涵:“依据农业生态工程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对传统果园和设施农 业生产方式进行优化设计

2、和组装配套,在农村乡镇初级中学以下 简称“初中”,陕西省农村生态校园最早在初中建立,后来逐渐扩展 到农村中小学)建起以沼气为纽带的果一草一畜一沼一肥生态果 园,或畜一菜一沼一肥农牧复合生态工程。”可见,截至目前, 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农村生态校园的明确定义,对农村生态校园内涵的 研究尚处于对经验进行总结的层面上,研究深度与广度都有 待加强。2. 我国农村生态校园建设概况2004年,湖北省恩施州抓住农业部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的“促进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项目机遇,在充分利用 好项目资金的同时,通过地方财政投入、部门帮扶和学校自筹资金等 渠道建设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农村生态校园。200

3、5年7月,经过专 家论证,恩施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全州推广中小学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截至2006年11月底,恩施州已完成农村能源生态校园建设314所。 受湖北省农村能源办的委托,由恩施州生态能源局有关专家起草的“全省农村中小学生态校园建设技术规范”已初步完成,这也是国内 第一部关于农村生态校园的地方标准。2007年4月,湖北省“新农 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9月,全省17个市 (州)35个县市区,271所农村中小学己经纳入试点范围,受益师生达 140124 人。二:城市高校生态校园建设1.高校校园出现失衡的原因(1)地方高校的外部环境在生态学中,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表明生态系

4、统的结构与功能、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输入不足 或者输入不当的时候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紊乱,使生态系统 的平衡被打破。对地方高校来说,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不足和不当 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生态因子。具体表现在:其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为了维系高教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 要有特定、充足而持续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即相应的教育资源。可 是,自1999年扩招以来,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虽呈每年递增趋势, 年均增长8.14%,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 算内公用经费却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二,教育政策缺位和错位。教育政策相当于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

5、在很多方面控制着高校的工作运行,比如人事 安排、干部任免、教育资源分配等,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政府行政干 预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地方高校上面的行政关口比国家直属院 校的要多,所以受到的约束也就更多;其三,同类院校间的无序竞争。 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地方高校间为争夺生源和办学经费而进行的竞 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些高校无视自己的实际 情况上规模、上层次,盲目攀比,致使高等教育市场处于空前的无序 竞争之中。(2)组织结构环境扩招引起了高校规模的扩张,而规模的巨大必然引起组织结构的复杂 化。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需要思考高校内部的机构怎么建立、层 级如何设置、权力怎样分配。这些组织

6、结构环境要素所造成的生态效 应会直接影响高校本身、教师员工,特别是大学生的发展。现实情 况是,很多地方高校都是按照“官本位”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内部不 同的层级被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级别。而校园里学术委员会、督导机 构等由于没有相应的权力,彳主彳主会成为虚位组织,流于形式,其行使 的学术权力甚至还需要由学校的行政权力予以确认。(3)生活环境高校环境就是一个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当前,地方高校校 园生活环境有这么几个特点:其一,扩招虽然有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有 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教师 之间、学生之间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的教育质量下降;其二,校 园人际关系不是特别和谐。

7、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师师之间、生生之间、 十群之间和师生之间较以彳主比较疏离,那种问疑辩难、自由讲学的象 牙塔精神和校园文化已经渐行渐远;其三,在地方高校中,农村的学 生占多数。农村的孩子由于在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和行为习惯等 方面可能跟城市里的孩子有些差异,所以他们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 会不太适应,这都直接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性格、学习和情绪状态。如 果这些生态因子没能充分的重视或者没有调节好,不但学生个体发展 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事关学生群体生态的平衡,进而影响学校的稳定 与发展。(4)学术生态环境学术生态环境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它主要包括 学科专业环境和课程环境,专业机构和课程结构要

8、跟当地社会经济发 展相适应,可是很多地方高校不安其位,为了追求利益,不顾自己的 实际情况,在师资力量完全不具备的条件下,盲目地上专业,一味地 去迎合市场、欺骗学生。像有些专业牵强附会地在自己的专业后面加 上影视、艺术、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方向;其次,课程 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不均衡,即以科学的 技术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以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传统文化教 育,以单一的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格整体教育。1.解决校园失衡的措施(1)立足办学自主地方高校是整个地方生态系统中的一环,需要跟政府、社会和其 他院校进行沟通和联系才能生存发展下去。首先要确立生态学的系 统观、平衡观、

9、联系观,变被动为主动,化竞争为双赢,化对立为共 融,立足办学自主,采取主动策略,积极与校外机构进行联系,以 便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办学资源;其次,除了积极争取外部支持, 地方高校还应该开拓思路,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变索取为服务, 以项目开发、产权转让、师资培训、校外服务等形式与社会其他部门 进行合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办学自主权。只有地方高校的输 入和输出渠道是畅通的,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才是健康的。(2)立足学术本位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过文明大学校园的构想。这种校园以知识 系统的科学、宗教与艺术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以物和心取 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的。实际上,这种大学校园 在

10、本质上就是文化、学术生态式的校园。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要承认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生存环 境、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方面, 要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学生培 养成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一个兼顾人文 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在地方高校学术生态环境日益弱化的今 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术精神、学科专业、课程知识、师 生关系等生态因子有机组织成一个校园内部生态系统就显得尤为 重要。(3) 立足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并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数量和种类的 均衡,而是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就是要实现内涵发展,这是

11、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内涵发展在本质上就是特色发展。追求 特色,这实际上应该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普遍战略。 当然,不同的高校也应该有不同的特色战略。对于地方高校,办 学特色最主要的是客观反映所在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 需求,是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地处鄂西北的郧阳 师专,因为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曾三次被国家教委黄牌警 告,学校条件差,没有特色。最近几年,学校领导对学校生态环 境进行全面分析,组织研究本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收集 武当山文献,撰写武当山及道教文化研究成果。郧阳师专人自豪 地说,“我们创立了一门新学科:武当山学,要研究武当道教文 化,请到郧阳师专来

12、。”在武当研究的带动下,学校的人文社会 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员工的士气风貌出现了崭新的气 象,1998年受到教育部的表彰。郧阳师专的经验告 诉我们,改变地方高校落后面貌的关键在于找到属于 自己的发展策略,也即特色发展。(4) 立足实践应用无数实践经验表明,生态分析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实践的科学思维, 生态分析出思想,生态分析出策略,生态分析可以挖掘形成新的 活力,生态分析可以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的实践性突 出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区域性 需求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工业发达地区、商业发达地区、 农业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结构应不同,特色专 业设置应不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应不同。不可否认的是, 大家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还不够,一些地方高校更关 注学校的升格,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上硕士点,有了 硕土点的学校想上博士点。单科学校想办成多科学校,多科学校 想办成综合大学。这是一种错误的发展观。总之,地方高校建设 生态校园需要认真进行生态系统环境分析,立足校园优势生态因 子,努力提高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最终达到生态平衡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