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4107621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某些中医理论理解地不够全 面、深入,说法也不够确切,故笔者提出应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 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为了强调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即黄帝内 经所言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单独从素问 ;四时 调神大论篇的语境中拿出这么一句来谈容易让人断章取义, 以为中 医总能“防患于未然”,中医不治“已病”专治“未病”。显然不是这 样的。中医不仅重视治“未病”,也同样重视“已病”之病的治疗。黄帝内经所言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是指治病的最高境 界是“治未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论治 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 的,

2、也有不辨病论治的情况。如伤寒论中所言的“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汤主之”、“脉沉者,急温之,四逆汤主之”、“蛔厥者,乌梅丸 主之”,或病人有恶心、呕吐之用生姜、半夏降逆止呕,有大便秘结 之用大黄通下大便等的随症加减治疗, 都是对症治疗。再如用某验方 治疗某病,及针灸学上采用阿是穴治疗某处的疼痛等等, 也都属不辨 证论治。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中医同样有对症论治、以验方论治等不 辨证论治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宣扬中医理论。中医治病原则是虚则补之 中医治则一贯强调“虚则补之”,好 象只有正气亏虚的时候才能用补药。那么正气不虚的时候有没有用补 药的情况呢?其实也是有的。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旋复 代赭汤证、

3、黄连汤证及柴胡桂枝汤证等等,皆并非虚证却都用了参、 枣、草之补益剂组合。其用补益药的目的当不是为了补虚而是为了祛 邪。意同敌我双方交战,我方兵力虽不弱,但若再增些援兵的话就更 有把握战胜对方取得胜利。所以,应知即使正气不虚也可用补药,切 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类的惯性思维。中医诊病原理是司外揣内 中医学讲求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于外”,故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时候 一贯应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其实中医学还有“司内 揣外”的诊病方法,只因论述较少,而不为人熟知。灵枢;外揣篇云:“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所谓“司内揣外”,是指根 据患者已知的体内的某处病变来推测其外部当出现的症状、体征。比如说我们知道某人患有肝病,而肝位于胁部,与胆相表里,其脉弦, 肝病常累及脾胃等等,由此我们就揣测他可能会有胁胀、胁痛、口苦、 弦脉及一些脱腹不舒等症状,从而对这些方面特别留意,通过体内病 变和外部表现的互证来更好地认识、治疗疾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