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408798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构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初中+高中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 .原因: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2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阶段特征:中式与_、传统与服饰并存;.(2)表现:在20H已上半叶仍丽行;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在民国成立以后成为男子礼服之一;中山装是广泛吸收服饰优点,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F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 .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阶段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2)表现:20世纪50年代

2、至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和“干部服”盛行。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2)表现:人们对穿衣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 .中餐:近代中国最终形成四大菜系分别是、粤菜、川菜、淮扬菜。2 .西餐(1)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2)概况:西餐馆、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3)影响: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三、居室建筑的

3、演进1 .传统住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 .西式住房:丽温争后,开始在租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建筑;西式家具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3 .特点: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 .婚姻风俗的变化(1)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近代以来,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的新式婚礼。(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2 .丧葬礼俗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但农村更多的仍实行传统

4、丧礼。(2)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改革。3 .其他社会风俗(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2)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答案、2.(1)西式现代(2)长袍马褂西装欧美旗袍3.(2)政治单调军装二、1.鲁菜三、L而合院孔西式住房3,西式建筑四、1.西方2.)火葬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 .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轿子、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所取

5、代。2 .具体表现(1)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1906年,天津创办了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3)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_,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

6、空网。(4)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交通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得以广泛应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 .邮政通讯事业(1)落后的邮政通讯方式:19世纪中叶,我国还处于依靠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2)邮政通讯事业的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2 .电信事业的发展一(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的开端。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电话于1882年传入中国。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邮政和

7、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3.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意义: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答案一、1.马车自行车2.(1)人力车(2)有轨电车轮船二、1.(1)驿站(2)中华邮政2.(1)丁日昌有线电报(2)邮电部3.城市化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 .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2 .大众报业(1)出现原因:时代发展的需要;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2)过程:从19世纪40年代

8、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不同的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 .广播(1)产生与发展:1923年1月23日,由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一一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公司开办。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在南京开播。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

9、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2)特点:近代广播事业只在少数有所发展,人口覆盖率非常有限。广播节目内容日益丰富多彩,由、商情、文艺等方面向、娱乐、社会乃至宗教等多方面扩展。一(3)影响: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而要工具。2 .电影(1)特点:在中国经历了从到有声,从到彩色,从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概况: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_”放映了“西洋影戏”,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一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京剧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一民国时期,电影

10、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与明星。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3)优秀导演及演员:产生了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欧阳予倩、田汉等著名的导演和赵丹、朱飞、胡蝶、阮玲玉等电影明星。(4)优秀影片:出现了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等及抗战后拍摄的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3 .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台纷纷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转发,地上有线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11、2008年6月“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目前,我国建成了从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 .原因: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2 .发展变化: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正式开通。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规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 .巨大影响(1)积极方面:从、文化教育到各政府部门,互联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和新模式。(2)不足:在得到网民认可的同时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度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春案一、2.O)昭文新报时务报二L英美哈尔滨新新中央广播电台中央(2)大城市新闻教育民众2.(1)无声黑白进口片(2)又一村定军山国产3.(2)北京电视台卫星网络村村通中央多层次三、2.互联网专线3.(1)新闻出版新观念小学+初中+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