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十中语文(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3917041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十中语文(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镇江十中语文(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镇江十中语文(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镇江十中语文(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镇江十中语文(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镇江十中语文(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十中语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江市第十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醉翁亭记学案主备人:朱玉标 审核人_ 班级_ 姓名_ 2014年_月_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了解本文大意 2.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文意 3.理清第一段文字写景方法,从中初步体悟作者情感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文意 2.了解第一段文字写景方法预习作业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琅玡()林壑()辄醉() 弈( )者胜 穴暝() 伛偻()酒冽()山肴() 野蔌()觥筹()阴翳() 觥( )筹交错二.了解作者及本文.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

2、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三反复诵读课文,查阅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或你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记号,以便课内讨论。四 重点预习第一段,完成下列词语解释.环滁皆山也; 环:_ .林壑尤美;尤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_秀:_ 4.山行六七里;山_ 5.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_ 6.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_ 临:_ 7.名之者谁名:_8.饮少辄醉 辄:_ 9.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_家长预查情况:_ 家长签字:_课堂学习一 导入二 检查预习1. 学生板书生字词,其他

3、同学检查、订正。2. 学生齐读生字词3. 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其他同学补充。4.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5. 个别学生范读课文三 学习第一段1. 学生齐读第一段。2.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词语解释.环滁皆山也; 环:_ .林壑尤美;尤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_秀:_ 4.山行六七里;山_ 5.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_ 6.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_ 临:_ 7.名之者谁名:_8.饮少辄醉 辄:_ 9.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_3. 学生解释词语,其他同学订正。4. 小组继续合作,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5. 部分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订正或补充。6. 学

4、生整理翻译。7.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8.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滁州的地理特点? 西南诸峰的特点? 琅琊山的特点? 亭的位置? “来饮于此”中“此”指? 自号醉翁的原因? 。划分层次:第一层: 第二层: 本段写景的顺序是_学生讨论,指明部分学生回答9. 教师总结四,当堂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1、环滁皆山也( ) 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5、饮少辄醉( ) 6、名之者谁(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8、醉翁之意不在酒( ).2.翻译句子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5、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 回答问题。1、 文段出自 作者_是 (代)著名文学家。2、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 。3、描写琅琊山景色的句子是:_4、描写景物由远而近的句子是从 到 5、写醉翁亭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6、文段中直抒作者胸臆的句子是:_。7、文段写琅玡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 ,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最密切的一句是: 。8、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五家庭作业。1.将第一段翻译到作业本上。2.反复诵读,会背诵第一段。3.预习第二、三段六学习小结_镇江市第十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醉翁亭

6、记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朱玉标 审核人:_ 班级_ 姓名_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2.理清作者写景的方法 3.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重点、难点:同上预习作业:1.解释下列加点字: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 )(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 临溪而渔( )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 杂然前陈( )( ) 奕者胜( )觥筹交错( )( ) 颓然乎其间( )2.试翻译下列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思考下列问题第二段:本段描

7、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朝暮景色的特点?春夏秋冬景色的句子?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乐亦无穷”的原因?第三段 这段文字描写了哪几幅画面,用文中的词语回答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家长预查情况:_ 家长签字:_学习过程:一 复习回顾,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1. 解释词语2. 翻译句子3. 课文内容二 进入新课 学习第二、三段1. 学生齐读2.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1、2两题3. 部分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4. 师生共同研讨预习作业3有关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

8、充5. 再次齐读三 当堂训练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 山间之四时也( )云归而岩穴暝( )( ) 发( ) 芳( ) 秀( )至于负者歌于途( ) 行者休于树( )伛偻提携( )( ) 临溪而渔( )( )泉香而酒冽( )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 ) 非丝非竹( )( )觥筹交错( )( ) 弈者胜(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宴酣之乐( ) 往来而不绝者( )2.翻译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苍顔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根据第二段内容,回答问题。文段中写到有一年四季的景色依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春:_ 夏:_秋:_ _ 冬:_、文段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文中描写从早到晚的句子是从 到 。、文中描写自春至冬的句子是从 到 。、“乐亦无穷”的“乐”指 。4.根据第三段内容,回答问题。、表现宾客宴饮的乐趣的句子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