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391662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装 订 线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2011年精选题1. 给加横线字注音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牺牲玉帛( ) 4.下视其辙( ) 5.登轼而望( ) 6.望其旗靡( )2. 在括号中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 2.又何间焉( ) 3.肉食者鄙( ) 4.牺牲玉帛( ) 5.小信未孚( ) 6.小大之狱( )7.可以一战( ) 8.齐师败绩( )3. 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1.伐( ) 2.将( ) 3.请( )4.谋( ) 5.惠( ) 6.必( )4. 下面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 )。 A.“小惠未犏”的“偏”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5. 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6.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

3、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

4、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整理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画曲线句子所表达的整理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

5、”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

6、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今译)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

7、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封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

8、,尽复予鲁。 注败北:战败。遂邑:今山东宁阳县。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坏:倒塌。北面:面朝北。就:趋向,回到。倍:通”背“,违背。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以勇力事鲁庄公。( ) (2)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2)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横线?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9、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予曰:“昔吾先君桓佘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

10、: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分食食之 食之不以其道 B.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寡人不知 孰谓汝多知乎 D.忠臣不为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全都是代词

11、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分食食之 言之公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一豆之食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婴闻之 以君之赐 寡人之过也 A. B. C. D.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产论政宽猛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子必为政( )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太子勇 杨 坚 我闻天道无亲,惟德是与。历观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