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91211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理化生]北京市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各区县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一、 选择题(西城)2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去CO2中的CO点燃B除去CaO中的CaCO3加水溶解并过滤C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点燃,闻气味D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海淀)2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Na2CO3和CaCO3固体粉末加足量稀盐酸B除去CO2中的CO通过足量NaOH溶液C检验NaCl溶液中含有Na2CO3加适量CaCl2溶液D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水(东城)23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鉴别方法都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方法一方法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点燃闻气味食盐

2、水和水测pH蒸发结晶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加水溶解加入盐酸镁条和铝条在空气中点燃加入稀硫酸 A和 B和 C和 D和 (朝阳)21.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均足量)选项物质选用试剂操作方法A木炭粉(Cu)盐酸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CO2(CO)NaOH溶液、浓硫酸通气、加热、收集CCaO(CaCO3)水过滤、烘干DNaOH(Na2CO3)盐酸溶解、蒸发、结晶(丰台)22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ABCD实验目的鉴别CO2和CH4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Ca(OH)2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

3、CO除去CaO中的CaCO3方案1闻气味滴加适量Na2CO3溶液,过滤点燃加水溶解,过滤方案2看颜色通入适量CO2,过滤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滴加足量稀盐酸(通州)24下表列举了四组待鉴别的物质和对应的鉴别方法,其中合理的是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纯碱和熟石灰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BH2、CO、CO2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观察木条燃烧情况C食盐水和烧碱溶液滴加稀盐酸溶液,观察有无气泡产生D硝酸铵和生石灰加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昌平)23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去CO2中的CO通入足量NaOH溶液B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稀盐酸C

4、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加水溶解D鉴别NaOH和Ca(OH)2溶液加Na2CO3溶液(大兴)22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或方法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燃着的木条B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石灰水升高温度C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稀盐酸D分离铁粉和铜粉混合物稀硫酸(延庆)22.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加水溶解B鉴别NaOH和Ca(OH)2溶液加Na2CO3溶液C除去NaCl中的Na2CO3加入稀硫酸D除去CO2中的CO通入足量NaOH溶液(石景山)22某同

5、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 选项ABCD实验目的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鉴别盐酸、NaOH溶液、Ca(OH)2溶液除去铁粉中的氧化铁粉末除去CO2中的少量CO 方案1加澄清石灰水滴加碳酸钠溶液加适量稀盐酸通过灼热氧化铁方案2滴加盐酸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用磁铁吸引通入澄清石灰水(顺义)24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实验目的方案1方案2 A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用适量稀盐酸洗用适量稀硫酸洗B鉴别NaOH和Na2CO3固体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C干燥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固体CaO将气体通过浓硫酸D检验NaOH溶液是

6、否变质滴加稀盐酸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房山)23.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B.用MnO2来区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D.用砂纸打磨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朝阳)23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选项目的操作现象结论A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无明显现象铜比铝活泼B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C探究物质溶解于水的热量变化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溶液温度下降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温度下降D检验水垢

7、中是否含有碳酸盐取水垢加入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垢中含有碳酸盐(顺义)21小红观察在不同酸碱度下紫甘蓝(见右图)汁液所显示的颜色,记录如下。pH123467910111214颜色深红紫红浅紫蓝绿黄绿黄 下列物质中,能使紫甘蓝汁液变黄的是A水B 食盐溶液 C硫酸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昌平)21对反应X+3NaOH 3Y+Fe(OH)3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X中含有三价元素 BX可能是Fe2(SO4 )3C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DY可能是NaNO3(石景山)21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就可液化为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 4NH3 + 3O

8、2 点燃 2X + 6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氨属于混合物 BX的化学式为N2 C液氨燃烧属于置换反应 D氨气在常压下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通州)21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A白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白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试管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丰台)21右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关于电解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理论上得到氧分子和氢分子的个数比为21B理论上若得到8 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 mL氢气C理论上若得到4 g氢气,可同时得到32 g氧气D该反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

9、成的(顺义)22为比较4种金属X、Y、Z、W的活动性,小刚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 参加反应的物质XYZWW(NO3)2溶液ZNO3溶液稀盐酸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Y W Z X BYWXZ CX Y W Z DY X WZ(顺义)23下列物质之间,不存在如右图(“”表示能转化)所示的转化关系的是AH2O2 H2O O2 BNa2CO3 CO2 CaCO3 CCaCO3 CO2 Ca(OH)2 DC CO CO2(大兴)24右图中甲、乙、丙是3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 若X为稀盐酸,则甲、乙、丙

10、3种物质可能为 AFe、CuO、Cu(OH)2 BFe、CaCO3、Na2CO3CZn、Fe2O3、Na2SO4 DCu、Ca(OH)2、CaCO3(房山)21.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 H2O= HCl+ HClO。其中,HClO也是一种酸。将Cl2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产物有 A. NaCl H2O B. NaClO H2O C. NaCl NaClO D. NaCl NaClO H2O(东城)21在不同温度下,CO可将Fe2O3还原为Fe3O4、FeO或Fe,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成固体的质量一定小于固体反应物的质量B在实验室完成此实验,一定要对尾气进行处理

11、C一定量的Fe2O3还原为FeO时,消耗的CO最多D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一定是CO2(西城)2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分别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反应前 反应后A属于分解反应B可能是氧气与一氧化碳的反应C“”可能是催化剂D4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改变(海淀)21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物质甲乙丙丁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丁的化学式相同 B只有丙物质属于单质 C若16 g乙参加反应,则生成的丙质量为32 g D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

12、总数是生成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的2倍(通州)22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该反应中共有六种分子 C生成物的质量比11:9 D参加反应的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石景山)23在点燃条件下,M和N反应生成X和Y。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其中“ ”代表氢原子,“ ”代表碳原子,“ ”代表氧原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物质MNXY微观示意图A生成物均为氧化物B在该反应中,生成X和Y的质量比为9:22CM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8 D在该反应中,M和N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延庆)23. 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丙乙甲A甲的化学式为CH2 B丙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C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1(石景山)24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固体混合物加热,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NaOHNH4ClNaClH2OX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