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88943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权德舆的赠序文中的亲情表达 摘要:权德舆流传下来的作品中,现存赠序共计64篇,其中涉及宗族、姻亲、父执之作达21篇,占现存赠序的32%以上,从赠送对象来看颇为引人注目。这些赠序文包含对祖德的追述与阐扬、对亲族故旧的思念与感谢、对归隐长辈的赞美与抚慰、对初仕昆弟的勉励与关心等丰富内容。研究权德舆赠序中的亲情表达,对于全面了解和复原这位中唐名相有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关键词:权德舆赠序文情亲表达一、权德舆赠序文创作概述权德舆出入幕府多年,后久居台阁,以才华名望执文坛牛耳,频繁的送往迎来,无数的诗酒饯别,促其创作并留下了大量的赠别序。权德舆现存赠别序共计64篇,其写作时间根本集中于任幕府从事和掖垣阁

2、僚这两个时段,前者占了14篇,后者占了27篇,合计占现存别序作品的75%。与一般唱和序文不同的是,赠别序文因与一个特定的事由送别有密切的关系,其内容除了介绍赠别事由,更直接关涉赠别之人。这就使得赠别序带有自我表达的功能,其抒情言志色彩和人际交往功能也就豁然凸显出来。这种抒情言志的意义在权德舆写给亲族故旧的赠序中表达得尤为明显。晚年升任礼部侍郎以后,权德舆作赠别序的数量减少,考察其赠别的对象,不是地位相当的达官如杜亚、袁滋,便是宗族亲眷如从兄颍、崔十七叔。权德舆年幼丧父,一直仰赖于亲族和父执的照顾,故对宗族、姻亲和父执辈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而赠别序就常是他表达这份感情的一个载体。在写给亲友、父执的

3、赠别序中,有着对家风祖德的追述与阐扬,对亲族故旧的思念与感谢,对归隐长辈的赞美与抚慰以及对初仕昆弟的勉励与关心。二、权德舆赠序文的亲情表达一权德舆成长经历在分析权德舆赠序中的亲情表达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权德舆的成长经历。权德舆758818,字载之,少有才名,“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1】P829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然而幼年失怙,“七岁而贞孝公指权父皋卒,与母亲的生计均仰仗亲朋及先父故友照拂。据?旧唐书权德舆传?载:“初,皋卒,韩洄、王定为服朋友之丧,李华为其墓表。【2】P4002权德舆在贞元十年794所写的?祭韩祭酒文?中曾深情地追忆到:“顾惟小子,夙承先友,骨肉之契,岁寒愈久。

4、爰自龆丱,深仁善诱,恤此残生,均其所友。衣而食之,禄而仕之,阖门仰给,纤悉无遗。仁恻之道,曲尽其宜。【3】P759在其?唐故太子右庶子集贤院学士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王定神道碑铭?的序中称“德舆昔在羁丱,获见于公,无容之敬,尝拜床下【3】P231;其?叔父故朝散郎华州司士参军府君墓志铭并序?中称“小子龀岁而孤,夙承善诱【3】P393。而据权德舆为其亲族所撰墓志载,其内外亲族如其舅母丹阳县尉李公夫人卢氏、姑姑桐庐县垂柳君夫人权氏等,均在丹阳。那么权皋卒于丹徒后,德舆无所依傍,移居丹阳后,包括叔父、姑舅在内的亲族对德舆母子给予诸多照顾。因此,一直仰赖于亲族和父执照顾,后来又托庇于岳父崔造的权德舆对宗族、

5、姻亲和父执辈都怀有深厚的感情,除了借诗歌、墓志、碑铭等抒发感谢之情外,写给亲族、父执辈的赠序也是他表达这份感情的又一个载体。二权德舆赠序文的情感指向权氏家族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祖上诸公的显赫地位以及清白儒雅的家风,都是权德舆引以为豪之源。在?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一诗中,权德舆在诗句注脚中对家族历史进行了详细表达。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对权氏世系及权德舆生平事迹交待得也较为详尽:权公,讳德舆,字载之。其本出自殷帝武丁。武丁之子降封于权。权,江汉间国也。周衰,入为权氏。楚灭徙秦,而居天水略阳。符秦之王中国,其臣有安丘公翼者,有大臣之言。后六世至平凉公文诞,为唐上庸太守、荆州大都督长

6、史,焯有声烈。平凉曾孙讳倕,赠尚书礼部郎中,以艺学与苏源明相善,卒官羽林军录事参军,于公为王父。郎中生赠太子太保讳皋,以忠孝致大名,去官,累以官征不起,追溢贞孝,是实生公。公在相位三年,其后以吏部尚书授节镇山南,年六十以亮,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公。【3】P829权父虽然在德舆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但是因为其生前智拒安禄山而名重一时,深受世人景仰,当世之名士高适、颜真卿、李季卿、李华、柳识、韩洄、王定等皆倾慕其为人,这就为权氏一家在当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地位,因此早慧的权德舆在成长的道路上并没有因孤儿寡母而受到排挤,反而是在众多亲朋好友的特别照顾之中顺利地长大成人。良好的家风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

7、权德舆给亲族的许多赠序中都有对家风祖德的追述。如?送从兄颍游江西序?:“昔安邱敬公,以王佐之才,而运丁苻氏,故经纶大概,堙阨不振。如其乘时行道,可以财成家邦,岂止于相区区前秦,与王景略齐名而已。时轧道塞,从古以然。德舆与兄,实承安丘之遗烈,其后枝流,以食旧德,故兄能践中行,蹈贞厉,守师氏之训,修君子之词,慤静而用晦,诚谦以居约者,向二十年。【3】P578通过借述祖德的形式,敦其睦亲追远的情怀。?奉送从叔赴任鄱阳序?:“叔父端懿诚厚,退然自牧,博洽前载,不以沽名待价为心。德舆羁丱时,伏见从叔义兴君、户部君送别二序。自前秦安丘敬公,至周千金恭公而下,德善功烈,辨其昭穆。叔父承千金、广川、清水三叶绍

8、封之庆,其素履淑行,二叔父实详言之。【3】P560也是从追述祖德入手,进而赞扬叔父端懿诚厚、廉以洁己的高尚品格。这种对家族的自豪、对亲人由衷的爱,在权德舆一生中的许多作品中都热烈地反映出来。大历二年四月,权德舆父亲权皋去世,这一年德舆年仅七岁,此后孤儿寡母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靠亲朋及父执辈的照顾。凡与权皋交好唱和的文士,均是权德舆求学问道的师长。对于亲族故旧的抚育提携之情,权德舆心存感念,时时诉诸笔端。在写给亲族故旧的赠序中,权德舆时常流露出对幼年生活的追忆与怀想。如?送薛十九丈授将作主簿分司东都序?:“丈人罢砀山尉之岁,德舆年既龀,寓居南徐。拜手之初,就傅未足以逊志,歌诗未足以类事,嬉於砚席,

9、不知包羞。会离之际,亦命之赋,尔来向三十年矣。【3】P554追忆幼年之时受教于薛十九丈的情形薛十九丈的殷勤教诲,幼年德舆的童稚顽皮,栩栩如生,如在目前。而当时之事已过去三十年,可见在权德舆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又?奉送韦十二丈长官赴任王屋序?:“猥以庸薄,累叨荣级,宴軷佐酒,恭闻话言。徵孩提而见爱,语中外以多感,拜手授简,情如之何?【3】P556同样表达了孩提时受父执辈韦十二丈的诸多提携照顾,感谢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受教于父执,权德舆也在亲族的教导下继承了世德家风。?唐故通议大夫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上柱国权公文集序?:“德舆既龀而孤,莫知世德。逮志学之岁,距公之下世,年逾四纪。谘谋於诸父兄,故德善行

10、义,不得其详。【3】P519并且受到中外族姻的提携,如?送三从弟长孺擢第後归徐州觐省序?:“暨吾早岁,亦将砥砺充赋,而先友过听,遽以名闻,蓬茅之中,未筮而仕。既而中外族姻,有以前心见勉者,吾以为虽冗员解巾,亦君所命也。【3】P563可见亲族在权德舆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虽然过早的失去了父爱,然而父亲清望的余荫与家族的和睦,使得少年时期的权德舆并没有失去亲情,这可以视为其热衷于亲情表达的一个重要缘由。由于亲朋故旧的多方照顾,幼年失怙的权德舆并没有承受过多的苦难,对童年所生活过的丹阳、阳羡等地,权德舆时常流露出思念与喜爱之情。?送再从弟少清赴润州参军序?:“想自丱岁,侨居是邦,趋朝七年,束以绅佩,烟

11、霞井田,如在目前。【3】P562?送义兴袁少府赴官序?:“过江山水,阳羡居最,性质夷淡者,得之愈深。追思童年,游寓兹地,烟潭云洞,杳窱静深。邑中诸生,多业文者,亦清辉胜概之所发也。【3】P566权德舆对清新幽静的自然风光的喜爱源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在仕宦显达后那份恣意山水的情缘已然成为其内在的精神寄托。抚慰权德舆先君权皋以隐德知名。觉察安禄山有异志,权皋于天宝十四年755诈死潜隐携母南下避乱。玄宗在蜀听说他的节行,甚为嘉赏,拜为评事御史。受家风的影响,权德舆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的钦慕与渴望,其交游之人不乏隐士高僧。在诗歌中他以“振衣去朝市,赐告归林泉为仕人的终极理想,而这一隐逸思想也反映在权德舆写给

12、亲族长辈的赠序中。对于在宦海沉浮多年、人生阅历丰富的长辈们,其赠序的落脚点常在“归隐。在写给亲族故旧的赠序中权德舆往往颂其隐德,进而表达对世风的批判:“大凡士之生世,有二道焉:其出也,宣其功绪,播其利泽,纳忠服劳,以服天下;其处也,味道之腴,与古为徒,休影息迹,以闲身世。不如是者,细那么牵於利欲,大那么囿於得丧,识真者羞之。【3】P550?送韦起居老舅假满归蒿阳旧居序?又“嚱夫!士能自审出处之宜而不惑者鲜矣。或图於利欲,四顾满志;或没於党类,不能自还。向非强志峻节,曒然清厉,大圭不琢,独鹤无侣。难乎哉!【3】P553?奉送崔二十三丈谕德承恩致仕东归旧山序?表达出对“图於利欲,没於党类行为的贬斥

13、鄙夷和对“循性蹈道,不迁於物品德的赞美欣赏。同时,在此类赠序中权德舆还通过对隐逸环境的描摹与想象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如?送韦起居老舅假满归蒿阳旧居序?中通过想象刻画出老舅归隐之后闲适自得的生活图景,言语之中流露出对自由闲适的无限憧憬。这些议论和描写都反映出权德舆对君子固穷、不营不忮的追求,这也是他对亲人们的希望。特别要提出来的一点是通过这些赠序我们可以窥见中唐士人隐逸心态的一些变化。它的产生预示着此时文人思想渐趋内敛,在出世入世的选择上变得沉着与圆滑。?送台州崔录事二十一丈赴官序?对贬谪长辈的抚慰之论:“又况琪树风清,石桥月明,羽人仙子,仿佛如觌。遣有涉无,与境而胜,象外之欢,可胜既乎!今

14、大君子主制河东诸侯,府多隽贤,且有雅知稚璋者,庸讵知今日谪越,不为异时之大来耶?【3】P552对于谪越的长辈,权德舆以吴越山水之乐予以抚慰。在这里权德舆还向我们传达出仕隐进退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时的仕途蹭蹬不必介怀,大可尽情享受清幽的隐逸生活,以自然山水为乐;归隐也并非如此绝对,待异日时机到来,未必没有更加兴旺的仕途前景。?送从舅泳入京序?中关于“审时行道的致仕之论更是集中表达了权德舆的仕隐观念:“时有通塞,道有显晦,审时行道,惟贤者能之。今王度清夷,纪律昭明,晏安迷邦,是为大谬。是举也,得审时行道之宜矣。又何敢规?【3】P579“隐在这里是一种对于道德境界的崇高的精神上的追求,为官那么是对于诗

15、人个体在社会当中自我价值实现的探求。这两者在一定的时间里是互相冲突的、排斥的,然而权德舆通过审时度势之道将思想上的追求与自我的实现结合了起来,从而实现了中唐士人圆融的“中隐追求。与写给那些宦海沉浮的长辈们的别序不同,对于他的兄弟们,权德舆一向是保持着鼓励鼓舞的态度,期待他们有所作为,不要计较眼前得失,争取为国家效力。对于初仕的昆弟,权德舆往往以廉洁自爱敦之,勉励其修身立德,以期长远的开展。如?送三从弟况赴义兴尉序?:“尝与贤诸侯河东柳敬封、吴郡陆伯冲寓书往复,论取士之道,二君子言之颇详。假设况之所履,其吾与二君子之所欲求也。岂无多文之富耶?而况不耀;岂无趣捷之敏耶?而况不为。盖质素者受采必固,

16、平夷者遵道必远,况之志其在兹乎?吾与况也,行以五彩衣裳侍朝夕膳,裘褐初解,绶黄甚新。彼阳羡有佳山水,玉潭东舍溪,南岳洞灵,仁祠仙观,邑子乡导,穷年胜赏。筮仕於斯,其乐如何?【3】P565又?送从兄南仲登科後归汝州旧居序?中对于登科后暂时未被授予官职的堂兄,权德舆以“退而无愠,羸而不嚣予以宽慰,与一时的官运显达相比,更强调淡然于得失、不迁于物的品格。勉励堂兄修身立德,静待时机,异日必将有所作为。此外,在权德舆写给将入幕任职昆弟的赠别序中显现了中唐以后文人出仕的一个新动向。权德舆?送李十弟侍御赴岭南序?云:“士君子之发令名,沽善价,鲜不由四镇从事进者。【3】P573安史之乱以后,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朝廷可授职官锐减,仕途愈形狭隘,士人不得不向幕府寻求开展的时机。由于权德舆本人有着未取科第而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