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3886689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教育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总体思路。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3.理解文章主旨,揣摩和赏析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以及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理解作者对革命斗争的深刻见解。【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导入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到故乡,走过从百草

2、园到三味书屋,观看了社戏,认识了藤野先生,了解了一件小事。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再跟着鲁迅先生认识一位新的人物刘和珍。(板书题目)导入二: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写人记事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是?鲁迅!人们常说中学生有三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其实呀,要想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你一定要认真拜读鲁迅的文章。那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先生?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这一笔名最早出现在狂人日记中,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呐喊(小说

3、集)、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和16部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是一篇杂文。看这个题目,大家发现这个“记念”好像写错了,此“记念”即彼“纪念”。这是由于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人们还不能严格界定字词,所以你会发现鲁迅的文章中有很多错别字。刘和珍是一个人,君是对她的尊称。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不会单纯地写一个人或是记一件事,那么这篇文章又是在怎么样的情形下写的呢?二、 背景介绍。(播放视频)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

4、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在这一惨案中遇难了!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进。就读的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

5、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三、 初读课文(分小组朗读)看了

6、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气愤、愤慨。那好,带着这种感情,我们来读一读一篇课文。课文共分为七小节,每小组读一小节。有三个要求,字音要读准、朗读要大声流畅、感情要到位,满分5分。另外两个小组当裁判,纠正一个字音得1分重点字词:徘徊、编辑、寥落、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杨荫榆、桀骜、赁屋、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攒射、惩创、绯红、殒身不恤、尸骸、陶潜四、 梳理课文(小组概括)好,通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七小节的大意。先分小组讨论,这一轮是抢答环节,其他小组可以订正,满分2分。这七小节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1.介绍写作缘由2.交待写作目的写作缘由3.追忆生前事迹5.详写遇难

7、经过 生前事迹遇难经过4.追述遇难事实6.总结经验教训 教训及意义7.评议死难意义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请同学们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等悼念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唤醒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控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1、2、3、4、5小节,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步骤: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8、一、 刘和珍君形象分析1.文中写了关于刘和珍的几件事情?刘和珍为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由此看出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小组讨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前往政府请愿嫉恶如仇,爱国热忱欣然参加师大学潮预定莽原有远见,有责任感黯然和蔼亲切,善良乐观微笑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反抗毅然追求进步,渴求真理“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两个定语,“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说明刘和珍这些意气昂扬的中国青年才是真正代表中国的人。总结:刘和珍是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2. 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1)

9、痛惜之意。这是刘和珍留给鲁迅的最后的也是永远的印象,对于这样一位温和善良、乐观坚毅的进步青年以及像她这样的无数爱国青年,鲁迅是非常爱惜的。然而,“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鲁迅的内心悲痛万分。(2) 反衬。微笑和蔼的刘和珍同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满腔仇恨。二、 第四、五小节分析1.那到底是怎样的凶残和下劣让作者如此愤恨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四小节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一下这段中作者用的一系列虚词。居然、而、但、竟:说明此次事件出人意料、让作者难以置信。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我从来

10、都不怕以最坏的结果来推测中国人。然而不料、况且、更何至于:屠杀的惨无人道、令人发指,其凶残程度超出了想象。以不信来衬托事实,借不信来抒发无以言表的愤怒。“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面对牺牲者的尸骸,面对这些铁的事实,段政府是怎么说的?说她们是“暴徒”!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出示资料)段政府“通电”中造谣说:这次惨案是因为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2.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第五小节。这一段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遇难细节),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欣然前往:主动的,驳斥“受人利用”之说。从

11、背部入,斜穿心肺:不是面对面搏斗,偷袭,致命伤。反驳了游行队伍“丛击军警”,政府军被迫做出反击这一说法,这反击显然是公开的。中了四弹:镇压很疯狂,也就是“攒射”(子弹密集地扫射),残暴。其一是手枪:“手枪”一般是军官拿的,士兵持的是长枪、步枪,说明这次屠杀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诱杀立仆:致命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从上向下斜穿,说明敌人居高临下,应该是在暗处,偷袭。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两处都是要害,说明杀人者是要置人于死地,非常凶残卑劣。一方是全副武装,一方是赤手空拳、手无寸铁,这是“正当防御”吗?到底谁是“暴徒”呢?对,真正的暴徒恰恰是反动的段政府!这不但是虐杀,更是诱杀,是滥杀!如此惨烈

12、的事实让段政府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3. 作者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作者认为我们这个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反动政府制造的惨象和无耻文人散布的流言。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长期镇压,让一般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不敢说话;而无耻文人歪曲事实、不断诽谤又让他们不会说话、不能说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沉默的结果有两种。作者

13、强调哪一种?(1) 这不是真正的沉默,而是对造成这种沉默现状的反动派的极大愤慨(2) 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4. 作者总说:“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为什么总是无话可说呢?(1) 作者悲愤到了极点。太痛苦、太愤怒,不知从何说起。(2) 遭到流言家的诽谤;不想以此作为闲人的谈资。(?是否合适?)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无话可说作者还要说呢?说的必要(写作缘由)三、 写作缘由作者在第一部分反复提到“我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大家把这些句子画出来,讨论一下三个必要有什么

14、不同?1. 我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悼念逝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与尊敬)2.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控诉暴行,痛斥阴险论调,揭示非人的世界)3.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唤醒庸人)面对这个非人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中的魑魅魍魉,以民族为己任的鲁迅不得不说话。全文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悲愤。悲:悲悼死难烈士、悲忆交往经过、悲议斗争意义愤:当局者的凶残、无耻文人的污蔑、庸人的麻木冷漠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或是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下节课讨论。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6、7小节,分析课文重点语句,品味文

15、章语言。教学步骤:一、 分析六、七小节1.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鲁迅先生是否赞成徒手请愿?为什么?v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代价很大却收效甚微,鲁迅先生是十分爱惜青年人的,尤其是像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这样的方式只是徒劳的流血牺牲。)v 鲁迅先生是否完全否定了这一做法? (鲁迅先生否定的只是抗争的方式,并没有否定这种精神。至少,纵使,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2. 那此次流血牺牲的意义是什么呢?v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