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844305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新版语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爱莲说教案 新版语文版一、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与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4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与其特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与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与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爱莲说:一种文体.莲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应在连字之上.周敦颐y:

2、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蕃fn:多独:仅,只自李唐来:唐朝淤泥:污泥濯清涟而不妖: 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zhu:洗涤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mn不枝: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在水上.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xi: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相当于呢.隐逸:隐居.噫y:唉.陶后鲜有闻:鲜:少.xin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然三、 课文朗读: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

3、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四、 课文导语:五、 常识分发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本文作者周敦颐 ,宋代道洲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

4、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j雨雪停止,天放晴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与茕qing茕子;茕孑;茕困;茕妻;茕疚;茕居 嫠l.寡妇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于南康郡任职时,亲率下属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温馨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

5、本文.借花述志.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莲花、菊花、牡丹2、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3、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6、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庄重;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比喻君子美名远扬;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或: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

7、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5、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6、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8、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第 2 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

9、?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通过这些诗句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

10、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一般句

11、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

12、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8、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

13、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做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10、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11、托物言志、衬托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

14、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赞美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赞美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赞美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与汪伦送我情.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