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3820891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说明(岭脊围岩合并等待物探)(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 建 铁 路西 安 至 成 都 客 运 专 线西安至陕川界段初步设计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DK128+625DK143+780)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2009年8月 西安新 建 铁 路西 安 至 成 都 客 运 专 线西安至陕川界段初步设计老安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DK128+625DK143+780)编写:复核:审核:审定: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8月目 录一前言1(一)工程概况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11勘察概况12工作方法1(三)完成的勘察工作量2(四)主要工作成果2(五)主要参考资料2 二自然地理特征3(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3(二)地形地貌3(三)气象

2、、水文31气象32水文4(四)地震动参数4三工程地质特征4(一)地层岩性41第四系上更新统(Q4)42华力西期花岗岩(4)53中元古界中上统(Pt2-3)54太古界(Ar)65构造岩类6(二)岩体物理力学特征71各类地层电阻率、纵波速度统计表72各岩性物理力学指标7(三)地质构造91断裂构造92.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岩带.103.褶皱构造.124节理10(四)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10四区域水文地质特征10(一)地下水的类型及分布特征10.(二)地表水流量测量11(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11(四)隧道通过区地表水水化学特征12(五)富水性分区12(六)隧道涌水量预测13(七)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3、13(八)辅助坑道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5五隧道地质条件评价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6(一)隧道地质条件评价16(二)隧道围岩分级16(三)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201高地应力及岩爆202突、涌水(泥),基底下沉等问题213岩溶214.围岩失稳.225放射性问题22六隧道工程措施意见与建议22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老安山隧道地处秦岭南麓低中山区,隧道起讫里程为DK128+625DK143+780,隧道长度15155m,隧道进口位于宁陕县罗卜峪长沟,出口位于佛坪县城附近东岳沟口,隧道整体埋深较大,最大埋深997m,最浅埋深位于东岳沟内(DK140+240),埋深约62m。老安山隧道辅助工程共设置

4、斜井4个、横洞1个,分别为老安山1号斜井(位于萝卜屿长沟,交点DK132+150)、老安山2号斜井(位于西沟,交点DK134+300)、老安山3号斜井(位于南沟,交点DK136+500)、老安山4号斜井(DK138+000)、老安山隧道横洞(位于东岳沟附近,交点DK143700)。(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1、勘察概况西成客运专线新场街至汉中段定测地质勘察主要工作于2009年5月开始,至2009年8月底完成。本次定测地质工作是在初测地质工作基础上开展的。2008年122009年3月对老安山隧道进行了初测地质工作,通过两个多月的大面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综合物探、代表性岩层取样试验工作, 查明

5、隧道通过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断层的性质、破碎带宽度及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对CK方案洞身复杂地段采用大地音频电磁测深(V8)贯通,地质条件复杂地段进行物探综合测试,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浅埋地段进行浅孔钻探,基本查明了隧道越岭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2009年5月8月在初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DK方案进行定测地质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分析并利用加深及初测阶段的成果资料,首先对主要的地层界线、地质构造进行核对、修改,进一步查明隧道通过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断层的性质、破碎带宽度及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隧道通过的地质

6、条件复杂地段采用V8进一步查明剥离断层的界线、宽度、延伸深度,佛坪穹窿构造花岗岩侵入接触界线等。并对隧道通过的地层岩性选取代表性段落测试岩体及岩块波速,评价岩体的完整程度;针对隧道进口端罗卜峪右岸岸坡崩塌堆积体和上部危岩、落石发育,对隧道进口段进行钻探及常规物探测试,查明隧道进口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和危岩落石分布范围,准确选取了隧道洞门位置。在大面积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深孔钻探以查明隧道深部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并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试和地应力测试。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完成地质勘察报告。2、工作方法老安山隧道定测地质工作是在充分收集利用初测地质工作成果及区域地质资

7、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次工作采用了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与物探、钻探、试验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遥感采用ETM彩色合成影象图(1:50000)及1:10000黑白航空照片,先进行室内判释,然后进行室外核对;物探以大地音频电磁测深(V8)为主,辅以电法、震法、瞬变电磁法和放射性测量等多种方法,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采用综合物探的方法,以便资料的相互验证。在综合分析遥感、地质调绘和综合物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孔钻探,查明隧道深部岩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并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试和地应力测量工作。通过上述大量的室内、室外工作,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隧道工程设计提供了较为详细的

8、地质资料,满足了隧道初步设计工作的需要。(三)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表1-1工作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地质填图km2151:2000301:10000工程地质钻探m/孔浅孔1孔正在进行深孔5孔正在进行工程物探电测深5.2 km262点测井孔正在进行观测点个293室内试验岩样组待提水样组待提(四)主要工作成果本次老安山隧道定测阶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形成了如下成果资料:1老安山隧道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册2老安山隧道初步设计物探成果报告 1册3老安山隧道岩石物理力学室内试验报告 待附4老安山隧道1:1万工程地质平面图 1份5. 洞身纵断面图(纵1:5000,横1:2

9、000) 1份6. 斜井纵断面、横断面及平面图 5套7老安山隧道观测点表 293份8老安山隧道磨片鉴定表 待附9老安山隧道岩石试验资料表 待附10老安山隧道水质分析表 待附 11老安山隧道钻孔综合报告 待附 12老安山隧道钻孔测井资料 待附 (五)主要参考资料1、陕西省区域地质志2、柴家关幅区域地质矿产图(1:50000)及报告3、陈家坝幅区域地质矿产图(1:50000)及报告4、佛坪幅区域地质矿产图(1:50000)及报告5、宁陕幅区域水文地质图(1:200000)及报告6、佛坪幅区域水文地质图(1:200000)及报告7、老安山隧道初测地质报告8、老安山隧道地应力测试报告二、自然地理特征(

10、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老安山隧道自宁陕县柴家关乡罗卜峪长沟进洞,经佛坪县东岳沟内岔沟南沟和西沟,穿越东岳沟主沟,由东岳沟口东岳殿乡出洞。罗卜峪长沟沟谷狭窄,两岸岸坡陡峻,沟内块石堆积,交通困难,出口端东岳沟居民点集中分布,交通条件较好,大部分辅助坑道洞口交通条件较差。(二)地形地貌工点区域为秦岭南麓低中山区,平均海拔8251990m,最高海拔为1990m。洞身地表起伏较大,地表自然坡度4060,分布有众多基岩“V”型侵蚀谷,多为北东向展布。主要大沟为罗卜峪长沟、九关沟、东岳沟及其岔沟西沟、南沟等,主沟内常年流水,堆积有大量漂石、块石,部分沟内山体斜坡卸荷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剥落形成崩塌堆积体,

11、基岩裸露,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三)气象、水文1、气象测区属为暖温带山地气候区,降水充沛,气候湿润,冬冷夏凉。7-10月份为集中降雨期。年平均气温 14.4C,极端最高气温34C,极端最低气温-29.8C,年平均降水量852.6mm,年平均蒸发量1122.3mm,最大风速18.3m/s,风向WSW,最大积雪厚度15cm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50cm。2、水文区内地表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 各大型冲沟内均有常年流水,发源于老安山和天华山主峰附近,其中东岳沟和长沟内水量较大,遇有雨季,水量有明显增大,易发洪水,小型冲沟均为季节性流水,沟内流水为山前居民生活及灌

12、溉用水。(四)地震动参数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B)及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结合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设置情况,经综合分析确定了工点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为0.05g(相当于地震烈度六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三、工程地质特征(一)地层岩性隧道工程涉及的主要岩性为岩浆岩和变质岩以及断带内分布的构造岩,主要为花岗岩、石英片岩夹石英岩、大理岩、大理岩夹片麻岩、变粒岩夹片麻岩、片麻岩,剥离断层糜棱岩,山坡坡面及冲沟内分布有第四系第四系冲、洪、坡积碎石、块石土及漂石土。工程涉及地层岩性由新到老详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段及各冲沟内,成因分为坡积(Q4dl)、洪积(Q4pl)、冲积(Q4al),岩性主要为碎石类土,少量膨胀土。碎石土(Q4dl7):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及各斜井井口缓坡处,褐黄色,厚25m,颗粒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片岩、片麻岩等,棱角状,粒径220mm约占10%,2060mm约占15%,60150mm约占60%,余为砂类土及粉黏粒充填,稍密,潮湿,级硬土,0=300kPa。块石土(Q4dl8):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厚210m,灰白色青灰色,棱角状,粒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