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3696856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322(精品)(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2012年03月22日 13:49:31 来源: 新华能源 新华微博【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2012年3月22日(周四)上午10:00,国家能源局在职工之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图为发布会主席台。肖磊涛 摄新华网能源频道3月22日消息:国家能源局今日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能力41亿吨/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同时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

2、炭稳定供应;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以下为规划全文:前 言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在总结分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

3、干意见和煤炭产业政策等政策措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1资源保障程度提高。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地质勘查投入,煤炭资源储量增加,保障程度增强。截至2010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3412亿吨,比2005年增加约3000亿吨,其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增量的90%以上,为煤炭开发战略西移奠定了基础。2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生产煤矿技术改造和大中型煤矿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现代化煤矿。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加8.9亿吨;装备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18.8亿吨,占全国的58%;建成安全高效煤矿359处,

4、产量10.2亿吨;千万吨级煤矿40处,产量5.6亿吨;采煤机械化程度65%左右。原煤入选能力17.5亿吨/年,入选原煤16.5亿吨。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加强矿区总体规划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开发秩序,一批大型矿区已成为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201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28亿吨,占全国的87%;10个基地煤炭产量超过亿吨,其中神东5.6亿吨,晋北和蒙东超过3亿吨,云贵、晋东和河南超过2亿吨。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相继组建了一批区域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形成了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山西、河南等省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千万吨级

5、以上企业47家,产量占全国63%。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5家,产量占25%,比2005年增加4家、产量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50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家,产量占19%,比2005年增加7家、产量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5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按照“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方针,加快推进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小煤矿数量和产量大幅度减少。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616处,淘汰落后产能5.4亿吨。2010年,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到1万处以内,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到22%。6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

6、稳定好转。2010年,煤矿事故死亡2433人,比2005年下降59%,百万吨死亡率由2.81下降到0.749。其中,煤矿瓦斯事故死亡623人,比2005年下降71%。7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煤炭地质综合勘查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特厚冲积层建井技术国际领先,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成投产。8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典型模式。2010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90亿立方米,利用量35亿立

7、方米;洗矸、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2600万千瓦,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吨,相当于回收4200万吨标准煤,少占压土地300公顷;矿井水利用率59%;土地复垦率40%。9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并不断壮大,多元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投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底,在境内外上市企业35家,直接融资1690亿元。煤炭企业投资境外煤矿迈出实质性步伐。2010年净进口煤炭1.46亿吨。10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明显改善,部分企业井下工作制度由“三八制”改为“

8、四六制”。2010年,规模以上煤矿企业职工年均收入4.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万元;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取得较大进展,职工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二)突出问题煤炭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是资源支撑难以为继。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少,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二;开发规模大,储采比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资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矿采肥丢瘦、小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消费量大,约占世界的48%。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二是生产与消费布局矛盾加剧。东部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产量萎缩;中部受

9、资源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剧,煤炭净调入省增加;资源开发加速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不得不过早动用战略后备资源。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压力增大,煤炭生产和运输成本上升。三是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与先进产煤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装备水平差、管理能力弱、职工素质低、作业环境差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的80%。生产效率远低于先进产煤国家水平。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水害严重,开采难度大,开采深度超过1000米的矿井39对。占三分之一产能的煤矿亟需生产安全技术改造,占三分之一产能的煤矿需要逐步淘汰。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煤

10、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五是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滞后。煤炭利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大。六是行业管理不到位。行业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低。资源开发秩序乱,大型整装煤田被不合理分割,不少企业炒卖矿业权,部分地区片面强调以转化项目为条件配置资源,一些大型煤炭企业资源接续困难。准入门槛低,一些不具备技术和管理实力的企业投资办矿,存在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三)发展形势从国际看,世界煤炭需求总量增加,发达经济体煤炭需求平稳,新兴经济体煤炭需求增长。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53

11、.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9.5亿吨标准煤,其中我国占增量的74.7%;2010年世界煤炭消费量50.8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7.8亿吨标准煤,其中我国占增量的91%。但受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主要煤炭资源大国为促进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为我国煤炭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造了条件。煤炭开发利用领域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世界煤炭工业向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洁净化方向发展。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煤炭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考虑到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

12、控制PM2.5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明显下降。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粗放型经济对煤炭的不合理需求,降低煤炭消费增速,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2015年消费总量宜控制在39亿吨左右。瓦斯、水害、地温、地压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严格,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东中部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大,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任务艰巨。二、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安全生产、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发展方针,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

13、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矿区环境质量,提高矿工生活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煤炭工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生产建设与控总量、调结构相结合,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坚持开发转化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推进高效清洁利用;坚持企业发展、接替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设和谐矿区;坚持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衔接,实现互利共赢。(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煤炭

14、调整布局和规范开发秩序取得明显成效,生产进一步向大基地、大集团集中,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状况显著好转,资源回采率明显提高,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企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效,矿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煤炭生产:生产能力41亿吨/年。其中:大型煤矿26亿吨/年,占总能力的63%;年产能30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9亿吨/年,占总能力的22%;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控制在6亿吨/年以内,占总能力的15%。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原煤入选率65%以上。煤矿建设:“十一五”结转

15、建设规模3.6亿吨/年,“十二五”新开工建设规模7.4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亿吨/年,结转“十三五”建设规模3.5亿吨/年。企业发展: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技术进步: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其中:大型煤矿达到95%以上;30万吨及以上中小型煤矿达到70%以上;30万吨以下小煤矿达到55%以上。千万吨级矿井(露天)达到60处,生产能力8亿吨/年。安全高效煤矿达到800处,产量25亿吨。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显著好转,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职业危害防治明显改善,职业培训落实到位。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0年分别下降12.5%和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综合利用:新增煤层气探明储量10000亿立方米。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30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基本得到利用;井下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率60%以上。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85万千瓦。低热值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6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率75%,矿井水利用率75%。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率超过60%;煤田火区治理任务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资源节约:节约能源95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矸石发电节约8500万吨标准煤;煤矸石和粉煤灰制建材节约1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