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369671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城关初中:张贻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

2、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

3、”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1、“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

4、究 这样的问题,(1)可以从标题入手,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这一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惋惜)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在惋惜同时留给后人提示警醒。所以,有效的提问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2)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捕蛇者说的结尾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文章是怎样紧紧围绕此句话展开的?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可从捕蛇缘由:抵租、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蒋氏的捕蛇生活和乡邻的交税生活对比,探究造成捕蛇者悲惨命

5、运的社会根源。这一纲举目张的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文章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3)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如学习我不是懦夫一文,“我不是懦夫”这句话是王嘉鹏对哥哥的回答。可是他没有说出口,而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对哥哥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不说出来是想用行动来证明“我”不是弱者,更不是“懦夫”,“我”要用坚强来诠释“我”的不幸,战胜“自我”,接着追问:面对灾难,王嘉鹏曾经是个弱者吗?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整体

6、、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2、“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7、”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如此水到渠成,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而且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得到迸发与跳跃。同时,富有价值的问题还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

8、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在分析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陋”后,在学生的兴趣聚焦于曹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时,我顺势曲问:“在这次长勺之战中,显然,曹刿的远谋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否能少了鲁庄公的一臂之力呢?鲁庄公身上除了鄙陋以外,是否一无是处了呢?”“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话音刚落,整个课堂又开始炸起了锅,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又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

9、”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3、“条条大路通罗马”,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

10、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如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在把握了哈尔威船长的人物特征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长最后选择与船共亡值不值?”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因为真正的强者是具有自制力的人。他忠于职守、临危不惧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堪称强者、不值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限的生命中还有无数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与可能,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地得到了锻炼,打开了学生一条又一条的思路,心灵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体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他们不仅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还培养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