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369666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1.与同伴交往的特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近的人做朋友;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

2、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

3、、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2.与父母交往的特点。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3.与老师交往的特点。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小学老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

4、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老师相比,小学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老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老师了。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老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老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老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老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老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