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3689373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练08 论述类文本阅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练 08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判断推理一、【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20-2021 学年高三第四次素质检测】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摘编) 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 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 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 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 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

2、同志写长 征,开篇就 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 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 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 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 中华 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

3、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 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 也刚毅坚卓、傲然 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 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 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 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 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 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 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 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 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 感 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

4、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 终于取 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 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 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 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 仗 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 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

5、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 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急难险 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 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 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急难险重之时,越 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B. 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

6、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 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C. 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 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D.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从而 鼓 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山只等闲”有力支撑了 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的文学底蕴。B. 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

7、说,又有对现况 的 分析。C. 文章第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 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D.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 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礡的精 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B.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体现了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 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C. 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

8、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 战。此时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打好打赢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础。D. 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仍然不能松懈。不得举行大规模的聚集性活动, 也不得外出就餐。二、【江西省新余市四中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面小题。 书法批评不是简单的赞赏或反驳,一方面,批评者需要深入发掘作者的创作意图,避 免不负责任地误解作者;另方面,批评者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以免对读者产生误导。 这就要求从事书法批评工作的书法家、评论家和研究人员秉持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以可靠 的理论依据与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和

9、新问题。 受个人实践经验和审美取向的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即 混淆生活中的“美”与艺术审美中的“美”。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美”的意思包括 优美、漂亮、好看等等,“丑”即丑陋。“丑”往往具有贬义,是美的对立面,被用作形容 非主流的、恶劣的事物形态。事实上,对艺术审美而言,“美”只是诸多审美价值的一种。 审美价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能够引起受众审美感受的事物和现象,都可视为具有一定的审 美价值,因此,“丑”也同样可以具备审美价值。比如京剧舞台上的“小丑”外表是丑的, 其行当直接用“丑”来命名,但他们是京剧主要行当之一,甚至有“无丑不成戏”之说。我 们显然不能因为“丑”而

10、否定他们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丑书”不够“美丽”而轻率否定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当然,这里说的“美丽”其实也是建立在主观感受之上的,不具有确定性和权威性,而仅仅 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描述。如果用“美”替代了“审美”,将“美”作为一切审美活动的价 值判断标准,那么“美”便不再只是审美价值的其中一种,而成了审美价值的全部,这与“审 美”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我们要区分日常生活之“美”和美学概念之“美”。而只有很 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书法批评才能将“美书”与“丑书”置于平等的审美地位,更好地保 证批评的客观公正。 任何艺术批评必须有理论的指导,然而,缺乏较系统的理论工具却正是当

11、下书法批评 面临的最大困扰之一。虽自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书法热兴起,并持续数十年升温不减,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书法史研究、书论研究和书法批评研究等成为艺术类学科相当热门的研 究课题,吸引了大批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参与,书法理论研究 看起来十分繁荣,也涌现了不少学术成果,却时至今日仍未能为书法评价标准构建起较完整 的科学体系,也未能为当代书法批评实践提供足够的理论工具。这就难免使得我们的批评在 思想、文化、学术等层面都显得深度不够,对书法创作以及书法鉴赏的指导作用甚微。 因此,加强书法理论、学术建设,培养大批高水平书法学术研究和批评人才极为重要。 同时,书法研究和批

12、评实践的所有参与者也应该努力提高哲学、美学、艺术学等综合素养, 使自己对种种新的书法现象和潮流,以及对精神境界不同、创作风格各异的书法家和书法作 品,始终能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理智的批判力和理论的阐释力,从而使书法批评能以独立的 姿态和价值融入当今书法大繁荣的时代潮流,并真正有效地成为推动书法艺术开放包容、继 承发展不可取代的力量。(节选自顾亚龙书法批评需要理性和包容,光明日报2020年8月23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入发掘作者的创作意图,防止不负责任地误解作者,就可以使书法批评避免简单的赞的赏或反驳的现象。 的B. 人们之所以将生活中的“美”与艺术审美

13、中的“美”混为一谈,是因为受到个人实践经 验和审美取向的影响。C. 缺乏较系统的理论工具,是当下书法批评面临的在思想、文化、学术等层面都显得深度 不够的最大困扰。D. 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书法批评者提高综合素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理智的批判力和 理论的阐释能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两段举京剧中“丑角”和“丑书”二例,运用正反对比,论述“丑”也具备 审美价值的观点,富有说服力。B. 文章第段在指出近二十年来书法理论研究繁荣的同时,强调其缺乏书法评价标准科学 体系的事实,论述客观辩证。C. 文章行文既有对艺术审美特点深入浅出的阐述,也有对书法理论建设与

14、批评实践明确而 中肯的建议,语言周密严谨。D. 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从艺术审美的特点与书法批评面临的问题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 后得出结论,论证结构明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常生活当中“美”的或者是“丑”的事物,只要它是能够引起受众的审美感受的,就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B. 书法批评需要理性和包容指书法批评要有理论指导、书法批评者对作品要秉持客观态度 和开放包容心态。C. 加强书法理论、学术建设,培养大量高水平书法学术研究和批评人才,有助于推动书法 艺术的高质量发展。D. 从事书法批评工作的人,既可以是书法批评家,也可以是书法研究者等;书法家显然不 适合从事

15、书法批评。三、【2021届高三100 所名校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 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 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 炫奇立异。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 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 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他诗

16、中意象 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渊明心 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 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 叙写现实。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 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 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 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 风格的缘故。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 表现。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