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3689246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 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 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 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一. 引言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翻译是用 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 的极大关注。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 著,读者之间。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 的角色。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

2、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 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 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是刻意 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 步维艰的境地。二. 译者主体性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 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 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 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

3、、译者 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 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简言之:译 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主体性是 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 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 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 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 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 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

4、虑译 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 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 原作的生命。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常 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一一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 时受到羁绊。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但译者的创 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 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以会出现同一时代为迎合不同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的读者群,出现 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的现象。忽视这两种限制的其中之一,译文都 难以获得成功。总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和创造

5、性,必须在不损 害原著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一)译者主体性对译本风格的影响一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中国文学翻译 中出现了很多对该文本的译作。其中张经浩教授和孙致礼教授对原 作爱玛的翻译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众所周知,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动机和审美标准都会在译 本中呈现迥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就拿英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 小说之一简奥斯汀的爱玛来说。对于这部精典之作,国内有 两个译本极具代表性。其一是孙致礼教授的爱玛译本,改译本 通顺流畅、用词精确、忠于原著,异化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异国 情调“洋味

6、”十足,在翻译中体现了准确而完整的再现原作这一翻 译准则并展现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思想。其二是张经浩教授的译 本,该译本简洁流畅,行文自由随性,对译文句式进行了大量的创 造性改造。针对特殊的潜在读者,译者采用了中国特色的语言形式, 译文中带有明显的归化痕迹。两位教授的译文风格大相径庭,充分 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以下这段文字就是很好的例证。如爱玛第一章第二段:she was the youngest of the two daughter of a most affectionate, indulgent father; and had, in consequence of her s

7、ister s marriage, been mistress of his house form a very early period. he mother had died toolong ago for her to have more than an indistinct remembrance of her caresses; and 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 who had fallen little short of a mother in affection.(jane au

8、sten: emma, ch.1)孙译:爱玛有个及其慈爱的父亲,对两个女儿十分娇惯,而爱玛 又是他的小女儿。由于姐姐出嫁的缘故,爱玛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 的女主人。母亲去世的太早,她的爱扶只给爱玛留下个模模糊糊的 印象,而取待母亲位置的,是个十分贤惠的女人,她身为家庭女教 师,慈爱之心不亚于做母亲的。张译:她父亲极为慈祥,对女儿百依百顺,而她又是一对千金小 姐中的小的一个。姐姐出嫁后,她小小年纪就成了一家之主。她母 亲去世早,关于母亲的爱抚,她的印象早已模糊了,可是她的家庭 女教师是个贤德女人,待她如同慈母。从这一段的译文可以看出,孙致礼教授的译文通顺流畅,用词精 确并具有明显的异化风格,洋味十

9、足。尤其是把“in consequence of her sister s marriage”译成“由于姐姐出嫁的缘故”;将“and 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翻译成“而取代母亲位置的,是个十分贤惠的女人, 她身为家庭女教师。”完全符合孙教授一贯的翻译风格:尽量传 达原作的异域语言形式。张经浩教授的译文采用了非常地道的中文 表达方式,在用词方面他选择了汉语式的词语,比如千金小姐、贤 德、慈母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与张经浩教授惯用的归化翻译风格不谋而合。(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在文学

10、翻译中,不同文化环境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不自觉地融 入本族文化的行文习惯。在对一些特定词语的翻译,译文会带有浓 厚的本族文化特色。对我国古典文学奇葩红楼梦的翻译,属杨 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最具代表性。在红楼梦两 个英译本中,对称谓和建筑名的翻译能充分体现译者文化语境的不 同在翻译中的体现。比如说: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所),杨译: the happy red court,而霍译: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贾 宝玉的别号怡红公子”的翻译,杨译:the happy red prince,霍 译:green boy.同一个称谓,同一处寓所,在两种英译版本中有不

11、 同的译法,充分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截然不同给的翻译风 格。“ red”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而在西方 文化中红色象征着血腥、暴力和死亡。“green”绿色则象征着生命, 快乐和健康。红楼梦中王熙凤经常称贾老太太为“老祖宗”。杨 译:our old ancestress.而霍译:grannie dear.在中国文化中“祖宗”是对师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语 言表达方式,这种对贾老太太的称谓既表现了对她的尊重又能体现 出她的绝对地位。而霍译的“grannie”只是符合英文中对老奶奶 的称呼,感觉亲切,但没有表现出贾老太太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

12、中,不同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充分体现 在译文的翻译手法和风格上。四. 结语译者不应当被视作隐形人、原作者的影子。译者在翻译再创造过 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应该被人们任何和重视。在翻译中充分肯 定译者的主体性,让读者能够让译者发挥自身的风格特色,与此同 时也能让读者从不同译者风格的翻译作品中去领略原著的内在精 髓。这才是翻译的真正目的。参考文献:1 崔燕.文学翻译中应提倡译者风格.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vol 6 no.4 2007.82 刘茵.译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风格一从译者主体性看爱玛 的两个中译本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 19(6):80-833 廖志勤.文化语境阈限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西南科技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7.64 来春燕.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一红楼梦两译 本对比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刘雪梅.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1期2010年11月作者简介:任露(1984.6)女,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职称: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