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36819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重和成就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摘要:教育的模式化和划一性,导致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品”,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成效。破题之道在于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迫使教育必须走向个性化,也为教育个性化创造了条件。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分级、丰富多元、立体互通的课程体系,以开放式的课程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奠基”。同时,还引入企业管理的“赋能”概念,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权,促进个体的自激励和自发展。配合课程建设的推进,开展走班制、学部(院)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改革,真正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

2、到最适合的教育和最个性的支持,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当今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面向大众的“订制”成为可能和潮流“。互联网+”正在促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新秩序,很多企业的客户思维发生转变从习惯只关注大客户转而面向一个个“最细胞”的用户。然而,我们的教育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爱好和潜能,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传统教育存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问题,学校面对不同的个体,却提供同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同样的课程进度,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同样的德育活动这样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服从忽视自主的培养模

3、式,导致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品”,降低了教育效能,不利于个体发展。从以知识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分数为价值追求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划一性教育到面向个体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这就是我的教育信仰,也应是教育变革的方向。破题,回归生命个体2009年9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为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三十五中调研,在座谈时提出“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并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

4、调研的亲历者和一名有责任感的基层校长,温总理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和两个“不适应”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努力去寻求解答。关于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这两大难题,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近些年来研讨颇多、众说纷纭。个人认为,教育的模式化和划一性可谓首当其冲。因为划一性教育是补短教育而非扬长教育,压抑了学生的潜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而无论是培养杰出创新人才还是提升素质教育成效,其实都需要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高夫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个性化品质与个人的创造力成正相关的关系。个性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性品质越强,

5、创新性也就越强。真正的素质教育必然是个性化教育。因为只有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基于个性实际采取策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的目标。而且,发展个性本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其实,回到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第三次产业革命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整齐划一

6、的教育体系形成极大冲击。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教师和学校不再是学习内容和服务的唯一来源,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学校的围墙正在打破。与此同时,“互联网+”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可以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上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呼唤灵活、多样、终身、开放的个性化教育,学校的教育生态必将重构。关于个性化教育,最早、最著名的论述应该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材”就可以理解为受教育者的个性。“个性”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

7、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我理解的个性化教育,就要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天赋潜能,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道路,根据学生个性制订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而言,学校推行个性化教育,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内容(时间、手段等)的选择性,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等等。开放,丰富多元供给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

8、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推翻了智能的一元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因此,加德纳反对划一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学生多种智能潜能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相匹配的多样教育资源。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学生处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中,以统一的要求、标准、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着批量

9、生产,塑造着统一规格的人才,把原本独特的生命,加工得一模一样,成为一个个合格产品”。多样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包括课程设置、教育方式、评价方式、教育资源等的多样化。其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因为课程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营养基”,空间宽阔、结构合理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天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就是破除课程的“大一统”,可惜由于高考的“引力”,改革多年进展有限。可喜的是,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出台实施,为课程改革添了一把“火”。三十五中这些年来在课程改革方面大胆地迈出步伐。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发特色

10、课程,努力构建科学分级、丰富多元、立体互通的课程体系,以开放式课程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奠基”。针对国家基础课程,各学科教师团队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分层课程或分类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努力通过平台和制度建设保证学生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均分为三层,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针对性强,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语文、英语、艺术、信息技术、生涯等课程作了主题分类,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学生的需要。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有其局限性,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秀的校长应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学会“借船出海”,整合各

11、界资源,打造开放的、丰富的环境。分析当代中学生急需补充的素养,这些年我们主动联手相关专业的顶尖力量,着力打造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生涯教育与素质拓展等系列校本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设计上,特别强调要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跨越学科边界转变。以科技与创新类课程为例。2010年,三十五中联手中科院京区科协创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教科界联手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设计科技特色课程,引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利用搬迁新校舍的机遇,三十五中与中科院、北航等科研院所合力建设了十个高端探究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有一位博士教师担任导师,他们与相关领域专

12、家一起开发实验室配套课程。实验室面向有科学兴趣、科学潜质的学生开放,他们可在双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开展探究实验、完成课题研究、锻炼创新能力。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围墙正在坍塌,课堂的边界正在模糊。我们倡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深度融合,校内学习结合社会实践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课堂学习结合网络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十五中在这些方面也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每学期一次小学段修学旅行,近两年正着力开发一批STEAM课程项目等。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表明个体具有不同的潜能,也证明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让教育适应学生,我们应该以开放务实的态度,鼓励教师探索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过,无论怎

13、样的教学方式,指导思想应是共通的:从灌输与塑造式向探求与建构式转变,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赋能,培育学生自主丰富个性化教育资源的供给,只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外在保障。资源真正发生作用,还需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发展只能由自己完成。“人只有成为发展的主体,才能全面激活潜能,使潜能得以自由的发展,优势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被教育”或“被学习”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病。缺失主体性,没有自我发展的权利和意识,学生的潜能自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

14、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其个性品质的基础。”如何变“被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变革应该从课堂开始。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聚焦课堂,开展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研讨,建立理想课堂的坐标。我提出一堂好课要关注四个方面:点燃和提升教师要激发和点燃学生的智慧,引领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冲突和互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度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独立和合作学生既要自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要有和同伴的讨论沟通、交流融合;放手和留白学生要有课堂生成,就需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理念

15、逐渐得到大家认同,教师们积极探索出许多注重探索与建构的教学方式。例如,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采用传统的“听讲”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5%,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记住的比例则为50%。高中部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由此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自主就谈不上个性。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随波逐流”的发展状态,必须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引领学生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成长。我们引入了企业

16、管理的“赋能”概念,坚持“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权,搭设宽阔的成长舞台,促进个体的自激励和自发展。三十五中每个年级都设有独立的学生自管会,成员由年级公开招聘、学生公平竞选产生,负责开展各项自主管理活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兴趣特长、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领袖的重要平台,我校现有50余个学生社团,全部由学生自主发起组建、自主开展活动。学校很多大型活动和特色活动都是由各个学生社团发起组织的,如“校园贸易节”提倡低碳生活、循环经济。这些社团也成为培养学生领袖的“摇篮”,不少社长精通某个领域且拥有大批“粉丝”。生命成长的自觉需要生命价值的体认,如此才能找到发自内心的、持久不息的发展动力。体认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帮助其建立起与现实、社会及未来的联系。作为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的第一家团体会员,三十五中提倡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并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志愿者贡献自我、服务社会。每学期学校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