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366793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文学类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设置了“选考内容”部分,在“选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了这样的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纵观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考查到这一考点(主要是“表现手法”)的有13家之多。它们的考查形式或要求学生指认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或要求对某种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为应对2008年高考,本文结合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特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归纳。 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四类。 1、作品的某种表达方式 它包括: (1)描写。它又分为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

2、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场面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如2006年江苏卷17题“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用意是什么?”,答案便为“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2)叙述。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如2006年辽宁卷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

3、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它又分为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如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作品的写作手法 常考的手法有(1)象征。其作用是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人联想和回味。(2)衬托(对比)。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

4、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如2007年辽宁卷19题“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答案之一便是“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3)先抑后扬。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如2007年湖北卷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其答案便为“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4)托物言志。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

5、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作品的谋篇布局 如2007年四川卷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常考的类型有(1)考查文章开头描写的作用。开头描写某事物一般作用为突出特征,为下文作铺垫。如2007年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其答案便为“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2)考查前后照应。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如2007年江苏卷16题“头顶

6、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干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的核心内容便是“照应前文,呼应下文,突出麦天的累”。(3)考查伏笔。伏笔的作用是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4)考查悬念。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文章的趣味。(5)考查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如2007年江西卷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其答案便是“承上启下”。(6)考查写作顺序。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古到

7、今、从感性到理性、从虚到实等。如2007 年重庆卷16题“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其答案为“以告别为中心;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此外,还会考到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结尾等。如2006年全国二卷16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4、作品的修辞方法 2007年高考全国有6套试卷考到了修辞,如全国一卷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比喻、拟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湖南卷21题“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等等。一般而言,常考的修辞有(1)比喻。其作用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

8、为具体。(2)拟人。其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夸张。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4)排比。其作用为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便于充沛地表达情感。(5)反复。其作用为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6)对比。其作用为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7)设问。其作用为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附: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例析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对表达技巧的要求是一贯而明确的。在诗歌鉴赏题中,94、95年的试题,由于只有一道题目,所以前两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后两项考察对诗歌表

9、达技巧的把握;95年以后的试题,一般是前一题考查诗歌内容,后一题考查表达技巧;在现代文阅读题中,也多次涉及该项内容。可见,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表达技巧一直是受到重视的。而在表达技巧中,除语言技巧外,主要是考查表现手法。然而,由于教材并没有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系统介绍,平时的一些资料也只是进行过零敲碎打的解说,所以,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很茫然,不知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有何区别,在复习时存在混乱现象。若我们能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分析,将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正是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文学作

10、品的内涵才得以大大丰富,表现力才得以大大提高,其艺术魅力也才得以经久不衰。下面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例: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罗隐金钱花)前两句极写金钱花名

11、字起得好,楚楚动人,可亲可爱,此为扬;后两句出语冷隽,欲擒故纵,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此为抑。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剥削者的本质,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的主旨。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王诗景色清新明丽,轻尘不飞,远离友人应是心情轻松畅快;杨柳叶绿,生机一片,友人的情绪也该亢奋激昂,精神饱满。可是,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先扬后抑,景衬伤感。高诗景色雄浑悲怆,灰黯昏黄,雪飘雁飞,真让人痛绝肝肠。但诗人看着友

12、人将远离自己,想到的却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识君”,心胸开阔,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这就是“面”;“名成八阵图”从具体方面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

13、全局性的业绩,又赞颂了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三)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例: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 百片绿色的月光,梦中,不安地抖动着肩膀, 在这样的夜晚,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静悄悄地,溅起 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

14、过,一片绿色的月光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十片绿色的月光 绿的家乡 (李小雨夜)此诗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闪着”“抖动”,以及后面的“溅起”,“滚过”等的动态描绘,反衬出一片夜的宁谧、安详的气氛。又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几尺飞如电。晚云都 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这首元曲中,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曲中一、二句写江、写山,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写帆、写泉,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也是一幅动景

15、。全曲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使作品恰似一部起伏跌宕、立体壮观的名胜风景影片。(四)叙议结合:“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在古代诗歌中,“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例:伊吕两蓑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这首咏史词上、下阙的前三句都运用了“叙”的手法,后二句则是用“议”表达。“叙”的部分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曾历经了种种困窘。“议”的部分则是说如果伊吕两人不是遇到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这些议论寄托了王安石的感慨和希冀。写此词时,他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商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这表明王安石从史实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受到了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