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3666766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答题技巧[人民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解题常识专题 备课陈汉阳单项选择题 1程度性(最佳)选择题目优选法 (1)特点:题干的表述不完整,侧重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掌握程度、比较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常有“最”“主要”“根本”“全面”等限制条件。主要考查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2)解题思路:审清题干要求,分析选项,判断答题角度。结合题干要求排除明显不合题意的选项,比较余下选项,决定答案。 (例释)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中国的皇权是不断加强的,从这一趋势不难判断,朝代越早丞相的地位越高。中国的秦朝就建立了丞相制度,距离

2、秦朝最近的是西汉初。答案为A。 2组合型选择题目直选法、排除法联合使用 (1)特点:由题目要求、备选内容和选项内容三部分组成。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知识和学科能力。 (2)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审清前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最好采用“选基法”,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便可快捷正确作答,少走弯路。组合排序题要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或者采用中间相连法。 例释:(2009年福建文综)下列关于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有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始终封闭的经

3、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负增长 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 B C D 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从图中信息容易判断是正确的;应该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几年,多数时期还是有增长的;中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但欧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中国1978年前是封闭的,1978年后是开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终封闭也不是始终开放,所以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答案为B。3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目选项比较法 (1)特点:通常将历史现象中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于为果,备选项为因。第

4、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2)解题思路:解答因果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背景切人法。根据对教材知识背景的准确掌握和对题干的准确理解,直接选择正确的答案,此方法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对知识理解比较透彻和掌握比较牢固的考生。限制词法。根据题干的限制词,把握根本、直接、主要、积极、客观等限制词,用这些限制词与选项比照,符合限制词的选项就是正确的答案。逻辑推理法。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解答。如果四个选项之间为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之间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的选项;如果四个

5、选项之间互相交叉,则选一个包含其他选项的选项。理论引导法。根据相关的历史理论指导对因果型选择题的解答,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例释)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受的民族灾难,一再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下列哪一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的作用最大 A.八国联军大举侵略中国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解析:很明显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极大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最终导致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御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答案为C。4否定型(逆向)选择题目逆推法和排除

6、法 (1)特点:题干中一般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不合题意的选项选出来。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概念分析法、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释)(2009年福建文综)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答案为C

7、。5比较型选择题目比较法 (1)特点: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等作为对象进行比较。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提示语,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2)解题思路: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一般采取排除法。 在解题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准比较角度,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与个性的原理。 (例释2008年广东。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本题最

8、好使用比较法。孔子倡导儒学,朱程倡导理学,而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强调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答案为D。 6概念型选择题目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特点:在题干列出一个历史概念,并提出求答条件(解释、特征、含义等),考查对概念的识记、理解,能否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一般用比较词义法。 特别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准确。注意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 (例释) 2009年福建文综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

9、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答案为A。 7结论分析型选择题目史论结合(1)特点: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2)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

10、,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例释) 2009年山东文综: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解析:本题考查用多点论据支撑一个论点的分析能力。题干提供了史实,考生要根据所列史实得出选项中的结论。答案为A。8图表分析型选择题目信息提取法 (1)特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同学能否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的迁移能力。(2)解题思路:先读图表,分析选项与

11、所学知识的联系。审题时注意图表的时间限制。(例释) 2009年全国文综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上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 1 179 l85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答案为D。9材料选择题:此

12、类题目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选择题呈现的主要题型。(1)特点:是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2)解题思路:答材料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时空、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目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释):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

13、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解答时不仅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善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能联系“1942年”这个关键信息点,判断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就容易推断出舆论的评判反映了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材料选择题也有把材料放在选项上的,这类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例释):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

14、,耕者织女刁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 自外洋以风火水车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新颖的材料选择题,其特点在于材料不是出现在题干,而是分布在四个选项当中:材料来源包括海关报告、县志、时人评论等等,重点考查学生材料处理、史论结合的能力。从题干“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结论排除A和D,剩下的B和c两个选项中B属于推断,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因此,只有C符合题意, 材料选择题除上述的文字材料题外,还有地图材料、插图材料、图表材料等, 主观题答题规范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