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365542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学科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阶段性总结自课题确立以来,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在此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依据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比较扎实的走了下来。现对课题前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情况:自从课题确立以后,我们按照学校课题的总体规划,依次完成了课题申报、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在本阶段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有:1.向每一位学生发放“学生预习情况现状调查表”,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奠定基础。总体来看,60%以上的学生不具备预习的习惯,而且偶尔预习的学生也是在家长的指导下,主要是对课文的朗读、课后生字生词的认读和自然段的标注等层次比

2、较低的预习。2.基于学生预习现状,确定基本的研究步骤。通过课题组成员的集体研究决定,首先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预习的框架,明确从哪些方面去着手预习;其次通过由扶到放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即由初期的把预习放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让学生完成,逐步过渡到将预习放到课下,由教师明确要求后让学生主动完成预习任务,再到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后能够自觉地去进行比较有深度的自主预习的过程,从而将预习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习惯和能力。3.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在对学生展开预习现状调查的同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对小学生预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学习,包括各自从网络中进行的相关

3、学习和特别好的内容如“小学语文基本预习方法”和“检查预习的方法”等内容进行共同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指导学生预习的能力。4.及时研讨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研讨,并及时研究解决方案,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课题成果:1.在预习提纲的引领和教师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预习,而且有了主动预习的意识。2.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预习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读的过程中伴随思考,而且也有个别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或其他手段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了。如我们在学习掌声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身谈了自己什么情况下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得到掌声后的心情后,我问学生“

4、你觉得掌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张启航说“每个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遇到困难的人更需要掌声,掌声能给他力量。”索世豪说“掌声很神奇,能给人力量,身处逆境的人更加需要掌声。”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后,刘添乐把这样一段话送给大家“掌声是一种语言,在我们申奥成功时,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在鼓掌,这时掌声代表了庆祝;在我们观看演出时,但大幕缓缓拉开,掌声想起来,这时掌声代表谢意;当有人在舞台失败时,台下依然有掌声,这时掌声代表鼓励,同时还有鼓励的眼神;当老者上台时,当老人表演结束时,掌声代表尊重。”面对这丰富而有哲理的回报,我顺势说道“看来掌声的不仅有神奇的魔力,还有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学习的掌声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又

5、有什么含义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故事去细细品味吧?”看到孩子们大而放光的眼睛,我似乎感觉到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三、存在的问题:1.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虽然好的想法很多但是不注意记录,形成的文字材料比较少,很少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梳理并跟同伴进行交流,自己反思的比较少,以后应该改进。2.加强学生生本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本教育中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将小课题与升本教育的前置性学习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我们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规律和要求。3.研究解决学生预习热情不高的现状,探索将激励机制引入对学生预习的评价。4.保持课题研究的恒心和毅力,尽量减少受客观因素的冲击,定时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总结成绩,发现不足,研究解决策略,让师生伴随课题的研究真正受益。回顾课题实施的历程,有取得点滴成绩的少许欣慰,但达到课题目标的遥远征程也让我们不得不加快前进的步伐。毕竟,小课题是让我们真正走进教学研究的第一步,就让我们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做一名时代需要的研究型的教师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