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几个误区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36503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几个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几个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几个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几个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几个误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创作家与白日梦中的几个误区 郭淮南摘要:弗洛伊德在他的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对艺术、儿童游戏、白日梦和夜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幻想是愿望的达成”、“白日梦和夜梦都是幻想”、“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白日梦/夜梦/艺术=幻想”。不难发现,他的论断是抹杀至少是淡化白日梦、夜梦、艺术与幻想等之间的差异,而统归为一种获得满足的精神活动;尽管他也补充说明幻想与夜梦、艺术与白日梦的一些区别,却依然不愿从本质上把它们分开,这是很难让艺术家们信服的。弗洛伊德虽然不是文论家,但其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及无意识学说揭示了创作家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深层心理,这些分析散见于他的精

2、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及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尤其是后者,论述较为详细,但不够严密,而且出现了一些误区。一、误区一:幻想是愿望的达成关于幻想,心理学上给出的定义是“幻想就是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对挫折,获得满足”。从这个层面上讲,幻想是愿望的达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而“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而笔者觉得这里面的幸福、愿望、幻想等本身的定义就比较模糊。如果说人在感受幸福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幻想,那么世上就没有所谓的幸福。比如,一对恋人在月光下牵手漫步时难道不会憧憬一下未来吗?当你突然收到一份奇妙的礼物或者为爱

3、人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在欣喜之时就不会浮想联翩吗?这样说来,幸福的人更容易幻想,比起那些还在生存困境中坚持着的底层人民。然而,饥寒、恐惧等刺激也会引起幻想。没有幻想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人的精力高度集中时便不会产生幻想,这是受人的中枢神经控制的。然而,幻想是一种思维的发散,是受到某种信号的刺激或驱动而产生的,其思想处在游离的状态中,但并没有完全丢掉逻辑思维及价值判断。因此,幻想并不都是向着好的利己的方向发展,有时会带来最坏的预示,造成瞬间的心理紧张、恐惧。比如,一个男孩在夜间走路,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他的名字,那声音很轻柔。此时,他想大概是邻居家的女孩或是某个同学;然而他却迟疑地没有回头,也许

4、会想到老人讲的可怕的鬼故事,便幻想种种可怕的后果。 总之,幻想并不完全是愿望的达成,而未满足的愿望也不是它的唯一动力。二、误区二:白日梦和夜梦都是幻想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和幻想是同一概念,“它(某种精神活动)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作幻想,这种白日梦或幻想带着诱发它的场合和往事的原来踪迹”。一般认为,白日梦属于幻想,只是时间限定在白天;但白日梦不是真正的做梦,是未进入睡眠的思想游离状态,这与夜梦有质区别。但在弗氏看来,“我们晚上所做的梦也就是幻想”。而我们却能清楚地感觉到:幻想依然受着意识的控制,而靠着潜意识的激发达到思想的游离状态,然而这一状态很难保持平衡,又会被拉回到意识中来,大

5、致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徘徊;而做梦时已经摆脱了意识的控制,又能透过潜意识到达无意识的神秘领域,只是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所以,幻想的内容比较容易记起,而梦则大多很模糊。当然,弗氏也发现了这种区别,他给出的解释是:在夜晚,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我们羞于表达的愿望;我们自己要隐瞒这些愿望,于是它们受到了抑制,被推进无意识之中,这种受抑制的愿望和它们的衍生物,只被容许以一种很歪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解释恰恰佐证了夜梦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进行的,因为不受意识的控制,所以不依靠逻辑思维和价值判断,而回忆本身就具有逻辑思维,而价值判断也在潜意识里跟着发挥出来。因而,回忆的梦已经不是梦本身,而是有了一定的修

6、饰、加工。但弗氏却把这种梦的无意识行为看成是某些愿望因受到抑制而通过歪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形式不容易被人察觉或记起。但是,我们禁不住要问,白天的愿望为什么不会受到抑制?我们多是在白天遇到重大事情,可能在迎面碰见美丽姑娘时而产生意淫,可能在与人争执中愤怒地想杀人,可能在驱车时撞到行人而想到逃逸等等。几乎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脑海中未尝没有闪过一些低级的甚至是邪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之所以不被察觉,恰恰是因为它们在白天被隐藏得更深,掩饰得更好。三、误区三: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以幻想形式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幻世界,在此意义上艺术与梦幻相似;儿童通过游戏直接表现自己的愿望,成人

7、则以梦幻形式来表现愿望,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但又不是赤裸裸的梦,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伪装、变形和修饰的白日梦。这里可以细分为三层关系:艺术与幻想、艺术与游戏、艺术与夜梦。艺术与幻想的关系,弗氏对艺术的定义依然是近现代西方人所熟悉的表现论、符号论的文艺观,认为艺术就是人借助媒介来表现精神内容的符号活动。他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这指出了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似性虚幻。然而艺术是社会性的,必须具有大众的感知视角,而不是以个人愿望的满足为条件进行制作;幻想的东西不可能都成为艺术,而仅仅依靠幻想也根本不可能成为艺术。从艺术的表现论、符号论

8、来看,认为“艺术是对幻想进行伪装、变形和修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广义的艺术角度来看,艺术本身具有内在的特性和实质性内容,比如真善美等,而幻想并没有特定的标准,也不可能照着某个标准去幻想。由此看来,幻想仅仅是艺术借助的一种手段或媒介,而不是艺术本身,也不可能不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而直接成为艺术。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弗氏认为艺术和游戏具有相似性,都是为了满足愿望的精神活动,都创造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拟世界,而自己又往往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游戏,在弗氏看来,是“畅游其中,以娱其乐”,是“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想象”。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将他假想的事物和情景与现实生活可触摸、可看到的事物区别开来。比如,

9、孩子常常用小砖头或石头搭房子、捏泥人,把地上凸起的部分当成山、凹处当成沟壑等等,就在那里摆开了战场,进行着英雄与草寇的厮杀等。在游戏时,孩子通常具有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好人(英雄)最终战胜坏人(草寇),而实际上是把自己作为了最高统帅和最伟大的英雄,通过胜利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愿望的满足。然而艺术不等同于游戏,因为它有内在的追求以及共同的旨趣。如果诗人在玩弄文字游戏时或画家在涂鸦时意外地完成了艺术作品,那么也不足为奇。因为这种巧合是存在的。人的脑海中幻想的东西远比需要的多得多,它们往往不断地进行重组、排序、肢解、重组这样的循环。有时候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却等不来,而当它突然来了的时候你又因某种情形而没

10、有把握住(记下来)。但是,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执着,使他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会禁不住产生与之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只要所期待的东西(灵感)一到,就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把这种精神活动转化为物质实践。这种看似不加修饰的幻想的艺术,事实上包含着社会性、实践性和审美等诸多要素。艺术与夜梦的关系,弗氏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并未涉及到这一点,但是比照梦的解析,我们知道,弗氏认为艺术和夜梦一样,都是对幻想进行伪装、变形和修饰,只不过艺术是社会性的加工,符合大众旨趣和社会尺度,而夜梦却相反,常以一种歪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前面已经说过,由于梦通常不依靠逻辑思维和价值判断,所以梦要想成为艺术,不是一次加工就能完成的。完成梦的复述过程本身就包括了想象和艺术加工,然而这种复述还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尺度和大众旨趣,必然要进行二次加工。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梦都不会成为艺术,而艺术与夜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白日梦和夜梦具有本质的不同,而艺术与白日梦更像是有着“亲缘”关系。综上所述,弗洛伊德在关于白日梦、夜梦、艺术与幻想的关系上陷入了盲目的排他性,把一切的精神活动都看成是对愿望的满足,而在发现这些元素之间存在差别后又想通过补充条件来继续维持原来论断,是不明智的。我们终究要走出这种艺术的狭义论,在更深更广的领域里开掘出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