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363427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原始舞蹈1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2 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3 传说中的舞蹈有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大韶:歌颂先帝舜的乐舞。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4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

2、全的娱神性。5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第二章 夏商奴隶制时代1 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

3、,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2 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3 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第三章 两周时期的舞蹈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

4、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

5、告结束。2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3 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其中人舞“以手袖为威仪”不执舞具,徒手而舞。4 儒家乐舞理论: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他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推向广大平民阶层。春秋战

6、国时期,公孙尼子的乐记是儒家乐舞理论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著作。第四章 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1 百戏:汉代“百戏”也叫“角抵”、“角抵奇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如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相等。演出规模可大可小,它不仅盛行于民间,还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中间。是汉代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2 以舞相属:汉代自娱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与另一个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汉代,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优势,它是从人际关系来确证个人价值的

7、。人们通过“以舞相属”来审视自己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3盘鼓舞: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舞蹈,表演时地面上置放数个盘鼓舞者踏盘鼓而舞,准确而富有感情地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傅毅的舞赋中有极其生动、真切的描写:“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4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它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是一种多形态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方面。思想方面: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执着于现实。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体。总会仙倡就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仙凡杂处、人兽同乐的理想

8、王国。汉代舞蹈中,与神仙幻想这种属于原始艺术风范的舞蹈相一致的是那些充满原始活力的舞蹈。如刀舞、剑舞、巴渝舞等。这些舞蹈充分显示着原始舞蹈的火力和生命情调。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古拙与气势以及蓬勃旺盛的生命,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从模拟农业生产的灵星舞到纯舞性质的巾袖之舞;从诙谐滑稽的沐猴与狗斗到抒发个人情怀的即兴舞、礼仪舞,无不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和现实的社会情感,表现了汉代人对世间生活的热情玩味。形式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首先,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

9、蹈讲求的轻盈之美。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汉代对姊妹艺术的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此外,汉代舞蹈还对各边地民族的舞蹈兼容并蓄,班固的东都赋就记有当时“四夷乐舞”在京都表演的情况。汉代舞蹈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使汉代舞蹈在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纤巧、厚重与轻柔的相互结合以及高难度的杂技技巧。汉代舞蹈的意象世界是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而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 高丽乐:北魏灭北燕时所得乐舞。是鸭绿江沿岸地区和朝鲜

10、半岛居住的朝鲜族的乐舞,舞蹈具有鲜明的朝鲜族色彩。隋、唐时代被列入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2 石窟艺术:开凿的路线以及汉化的过程于公元四世纪在我国北方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五世纪前期统一北方,在进入西北凉州(今甘肃武威)沙洲(今甘肃敦煌)一带时,在创建于是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336年)的敦煌莫高窟窟群中开凿了一些石窟,就是一直保存至今的北魏石窟。公元398年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后,在那里开凿了驰名世界的云冈石窟。然后又南进,深入到中原腹地,再迁都洛阳,在那里开凿了宏伟壮观的龙门石窟。景明年间,(500503)又在河南巩县洛河北岸的断崖上

11、开凿石窟,即巩县石窟寺。这些石窟里的舞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活中的舞蹈形态。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舞蹈形象是随着当时的政治措施、社会生活、审美标准变化而变化的。第六章 辉煌唐舞1坐部伎立部伎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宫廷积累的歌颂当朝皇帝的乐舞,乐部名称如下:立部伎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歌、龙池乐、小破阵乐等。2 破阵乐:是为了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诸侯王刘武周而特别创作的,唐太宗为秦王,故名秦王破阵乐。后来不仅被列入燕乐,还被选入雅乐,被誉为唐代

12、第一乐曲,拟之于“国歌”、“国乐”。3 唐人将广泛流传在宫中、士大夫家中以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依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划分为软舞、健舞两大类。“健舞”敏捷刚健,“软舞”大多较优美柔婉。4 踏谣娘:唐代歌舞戏著名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北齐(一说隋代),情节比较完整。取材于一个酗酒的男人屈打其妻,其妻向邻里哭诉,人们在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受屈打的动作中,逐渐演变出的歌舞戏。5 唐代“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6霓裳羽衣: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7 踏歌“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唐代诗人对当时自娱性歌舞踏歌的描写。“踏歌”是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