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348591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内容提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素质较差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从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谈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人力资本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农村剩余

2、劳动力的转移应在二元结构消解过程中实现,二者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人才短缺,农民就业途径狭窄,收入微薄。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型经济的挑战,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发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这不仅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移,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人力资本投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一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

3、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学年会上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首次较全面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舒尔茨认为,生产活动中的资本实际有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由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健康投资以及劳动力迁移。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内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高劳动力对技术、信息的读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应用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

4、,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适应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许多城镇的岗位对他们有一定的限制,如技术要求、持证上岗、一定条件的准入制度等。改变这一局面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基本素质,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人力资本投资能促进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使他们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扩大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

5、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流动方式分析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初级的。几乎处于无序状态,政府部门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总需求、总供应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

6、,使大批劳动力蒙受损失。很多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保护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从总体上看:个别地区虽有组织外出打工的比重还不大,主要靠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二、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一人力资本投入少,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就业竞争力在市场条件下,个人更多地要靠自己的技能赢得市场竞争。过低的劳动力素质,使得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如调查所述:男性不能顺利地就业,以致重回到农村。而女性的一些家政类服务需要较少的职业技能,在城市中留住的时机比男性高。这并不是说女性就不

7、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她们只能在劳动力价格之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而用人机构人才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的并存。一方面是大量的体力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同时许多地方和部分行业又反映技能型劳动者严重短缺。求职者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找到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平衡,反映了农民工素质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农民工就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3D工作(Dirty肮脏,Dangerous危险,Demanding急需)。我市的农民工同样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不能进入技术岗位,大多拥挤在建筑业、简单加工业和餐饮业等行

8、业,而这些行业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发言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人力资本水平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增长收入与人力资本水平呈正比关系: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水平更高,而文化素质低的劳动力外出后较难找到工作、收入水平也相对的低;受教育年数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空间距离越远,受教育年数越少的流动的空间距离越近;文化程度越高的外出打工者,在外面停留时间越长,文化程度越低者在外面停留时间越短;从事较重体力劳动的打工族的文化素质较低,从事较轻体力劳动的打工族的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几乎是无限供应。在城市

9、的就业市场上,农民工必然处于劣势,结果是农民工工价低,甚至低到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之下。只要农村劳动力素质没有大的提高,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变,农民工只能接受工资水平极低的待遇,别无选择。因此,假设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过程中收益的增长。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最关键的措施是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要有制度安排,更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人力资源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重视农村教育必须

10、做到:首先,应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青少年失学现象仍很严重,政府应该向教育倾斜,特别是农村教育。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保证适龄儿童充分入学。这样,既可以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就业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又可以防止青少年因辍学而过早流入劳动力市场,最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劳动力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性,要求实施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要扩大农村职

11、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比重。要在农村建立就业培训网络,以技术夜校、夜训班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使广阔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在培训形式上,既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也可以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组织。特别要提倡定向培训,使接受培训的人学成后有去处,用人单位有质量可靠的职工。再次,要关注农村女童的失学辍学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女生的失学率较男生失学率要高,原因多来自于家庭方面,许多贫困家庭在对教育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后,一般会让女孩辍学进入生产领域。因此,政府应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家庭的失学、辍学女孩重新回到学校。提高女性的

12、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女性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具有很大影响,因为女性担负着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其综合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素质,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有重点地对1550岁的女性劳动力进行扫盲和再培训,同时应着力提高贫困母亲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使她们能够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接受教育权以及生殖健康权。美国学者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人力资本是对人力投资后形成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共同表示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入,以“同等国民待遇”对待农民,以人力资本投资补偿农民,有效转移农村剩

13、余劳动力,应成为目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二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意识,减少农民工就业风险农民工是城市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城镇解决不了社会保障问题,就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所以首先要在农村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障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参保投保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工的职业安全,降低就业风险。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后可以得到应有的医疗及伤残后的社会保障。同时还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对于中老年人要有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我们在调研中得知近有80%的老年人没有办理最低社会养老保障金,这些老龄人口多数居住在农村,绝大部分无法纳入“社会安全网”内,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养老保险、医疗

14、保险。因此,老龄化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应该减轻农民工的负担。只有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从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角度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问题。其次,鼓励并协助有条件的农民工积极参加商业保险。虽然社会保障是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国家制度,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由于受到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只能逐步扩展和逐渐提高。这可能会使部分具有较高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民工对现有制度所提供的保障水平而感到不足,并渴望能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所以我们应鼓励和引导这些农民工参加

15、商业保险,以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其他保障需求。三提高农民工的信息意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方面,它虽然不直接增加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但却使现有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提高农民工的信息意识,是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流动的关键。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工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农民工能积极主动地与输入地政府的联系,取得当地人才需求信息,让信息为农民外出打工架桥铺路。另外农民工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与一些劳动中介组织建立诚信合作关系,使农民工有组织外流,减少“盲流”。其次是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小城镇,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信息的发布,引导农民工的就近流动。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和促进农民工的就近流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工的转移成本(时机成本、心理成本、社会成本),促进就业,还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民工能利用招聘广告、各种媒体甚至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