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3474408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一、选择题 ( 本大题 共 4 题, 共计 12 分)1、(3分) DA项,“貉”应读“h”;B项,“凹”应读“o”;C项,“咀”应读“j”。2、(3分) AA项,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用于修饰气势很合适。B项,繁文缛节,烦琐的、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不适合用于写文章。C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感情色彩有误。D项,不绝如缕,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比喻技艺等濒临失传,现在也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与所给语境不

2、符。3、(3分) B 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特色”后面加上“的特点”。C项,搭配不当,“失眠”不是“感觉”,而是“症状”。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就要抓紧抓好”,或把“着力于”改为“在”,“中小学”与“重要时期”也不搭配。4、(3分) C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要得出正确答案,需兼顾上下文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据标点可知前两句是一个单位承上,后四句是一个单位启下。分析句间关系与、与、与结构更为紧密,运用排除法可得答案。二、阅读题 ( 本大题 共 3 题, 共计 36 分)1、(9分) (1)A A项,文中并未说“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而是说从近代开始意境就是

3、“情”“景”交融,以前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2)CC项,陶渊明的诗是从艺术的角度再现“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意味”的特点,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3)BB项,文中没有相关表述,系无中生有。2、(19分) (1)C C项,延,邀请。(2)D表现熊鼎讲求孝道,表明熊鼎直言敢谏,表明熊鼎执法严明。(3)A“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有误。【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主持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作为理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中

4、,参与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担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国珍非分占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横行不法。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

5、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熊鼎叹口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

6、县,一份上报御史台,轮流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及知事杜寅都被杀害。(4)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3、(8分)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作者意

7、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解析:(1)上阕首句以一“渐”字写出了白日天色由明到暗的变化,下阕首句又以“更深”呼应,描绘出深夜情景,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变化。(2)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四望并无大雁的踪影。“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衬托出远离亲

8、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酒已醒,漫漫长夜难熬,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三、其它 ( 本大题 共 1 题, 共计 5 分)1、(5分) (1)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2)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四、阅读题 ( 本大题 共 1 题, 共计 22 分)1、(22分) (1)1)指黑妮是一个湘西苗家女子,用手中的针绣着具有民族风情的苗绣,并教苗族妇女们做自己创造性的苗

9、绣,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2)指黑妮在“负责任的旅游”中,她在帮扶者与被帮扶者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3)独句成段,交代黑妮的身份,强调她的爱心,点明全文叙写的中心。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及分析这种写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理解语句重在对“穿针引线”的双层含义的解读。分析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2)1)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天色已晚,一方面表现了“我”跟随黑妮奔波一天,已十分疲倦。2)黑妮对“我”的慷慨解囊表示感激和为她的行为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感到欣慰。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句1)中的“倦容”句2)中的“亮”是理解的关键,可通过对原因的推究

10、得出答案。(3)1)指黑妮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针挑土”一样,虽然工作细微,但意义却伟大;2)指黑妮身份普通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工作;3)人们从中感悟到不管任何事都要从小处着手,就像“针挑土”一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解析:要想正确理解重点词语的含意,要从文中找出使用这一词语的句子,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字面意义到深层含义进行解读。(4)1)从不理解为何她通过温和的话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从中得到人生启迪。2)文中针“挑土”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衬托了黑妮的爱心,并达到了点题的目的。解析: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在文中相关部分找到能表现“我”情感

11、态度的词句,再依据题目要求进行综合概括,然后联系全文主旨分析其作用。五、其它 ( 本大题 共 3 题, 共计 15 分)1、(5分) 逢一定其中甚至就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填写虚词一定要考虑分句间对应关系、复句类型以及句与句间的结构关系。如处分别对应“必”“偶有”,句与前句是递进关系等。2、(4分) (1)总结是为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2)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的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3)目的是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道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解析:对于某一成分相对复杂的长句,把它变为短句要先提取句子的主干作为一个新的句子,再按照要求对

12、复杂的成分进行拆分,然后适当运用增删词语、调整语序等方法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句子。3、(6分) 略解析:做好话题类仿写题,首先要读懂示例,分析句式结构、修辞,找出在仿写的句子中能够保留的词语,理解其内容意义,看通过这一话题能够表现的主旨。然后需要确立一个新的话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分析得出的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结论完成题目。六、作文 ( 本大题 共 1 题, 共计 60 分)1、(60分) 【写作指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个题目高扬“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主旋律,开放度比往年更大,给了考生一个主动思维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第一段材料看,类似于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从第二段材料看,类似于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高考作文。若综合起来考虑,“怎么做”还可从规则这一角度入手。 立意角度的多样性使考生完全可以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把道理讲清楚,表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