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3459406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精神和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摘要在严复的著译作品中,1906年出版的政治讲义是惟一一部专门论述“政治科学”的著作,这使该文本在思想史上含有独特的意义。严复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阐释政治学说,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本文尝试从宪政史的角度对严复君主立宪思想的背景和特质进行分析,关键考察严复那一代知识人思索政治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对严复在政治讲义中提出的量化的自由观、有责任的政府观、地方自治论等进行阐释。关键词严复;政治讲义;历史精神;宪法引言1905年是革命团体大联盟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的一年,也是清廷以立宪君主制消弭革命烈火以自救的一年。这一年的夏天,和清末的政治课题关联

2、最深的是严复(18531921)应“海上青年”之邀,在上海以“何谓政治”为专题连续进行了八次演讲,并于第二年出版了政治讲义一书。1这是严复惟一的以专门论述“政治科学”为内容的著作,而且是“人将科学这一概念用在自然科学之外的领域”的首次尝试。2这些全部足以使这一文本含有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尝试从宪政史的角度对严复君主立宪思想的背景和特质进行分析,关键考察严复那一代知识人思索政治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思索式宪政观形成过程中对历史精神和西方法学观念依靠、转化和改造的独特方法。时代要求从各方面修正对权力的旧观念,而严复对“作为科学的政治学”的探讨却是相对独立地进行的,和当初的政治情况并无须然相关。

3、构想最好的政体,或为清廷的执政者探索政策技术等,全部不包含在她的课题之中。这是严复作为第一个政治科学家的独特征所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她对于政治、法律的讨论才最值得我们关注1。即使严复通常被看成一个君主立宪主义者来观察,但她的学说却不一样于通常变法论者的“自上而下”的君主一元论立场,这种立场主张“君民一体,上下一心”的君主立宪之公:“公谓无私,平为无偏,公以庶民之心为心,君民无二心,平以庶民之事为事,君民无二事。”严复则是从“民”(以士大夫为中心)的立场来阐释其政治学说的,而且她主张平等地给予民政治权利的民权思想亦引人注目2。严复的这种独特征还反应了20世纪思想在应对现实问题上的自主性和内在理

4、路。总体上来看,严复(和梁启超)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修改方法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和“五四”时期的全盘西化论均不相同。她们不仅强调先秦学说的意义,而且主张相关内在世界(伦理和形上智能)的认识,和西方相关外在世界(关键是科学和民主)的知识结合为一,同时外在世界还要维系五伦的秩序,而内在世界也要肯定西方如“因此我存”、“开明自营”等精神,由此反应出严复、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在面对西课时,表现出自主性的批判精神3。史华兹教授在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一书的开篇就提出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西方”并非一个明确的已知量4。严复对西方的看法提出了式的挑战,如同为此书作序的哈茨教授所说:“西方思想的西方评论家告诉

5、我们较多的是我们已知的事情;而严复深入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41史华兹对严复译著做了细致的分析,唯独对政治讲义只是一笔带过,是写作上的疏漏,还是暗藏玄机?这个问题只有读者自己去处理了。一、政治讲义的前提严复在政治讲义中论述的政治学说立足于多个基础前提。这些前提是作为理所当然的既定条件被提出来的,并未证实其妥当性。第一个前提是,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存在。她以“民生有群”来表示。严复认为:“世之有政治,乃五洲不谋而合之一事。其不谋而合者,以民生有群故。”换言之,社会是自然必须成立的,并非是因为人的作为而发明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演论的译作者,严复一直是以一个进化论者的身份来进行讨论的。政

6、治讲义中频频提及她的译著社会通诠,书中论述的就是政治社会的进化过程。3然而,对于严复来说,天演进化并非意味着对于进化的前阶段的否定,国家、社会每一阶段的存在全部有其理由,因“天时、地利和民质”而有所不一样。所以,在对国家等政治学概念作考察时,应“不设成心于其间”,正是这种态度使严复能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观察政治现象,尤其是的立宪问题。对此,严复有明确的表述:东西先儒,言政治者,系问人既合群以后,所相维系,以何者为最优?故其所取,往往在文明之国,而弃草昧之群。吾人为此,眼法平等,所求者不过其国家,其形质,天演之程度,和之演进之定法耳。惟吾意不薄草昧而厚文明,故其视国家也,亦和前人异。文明之语言胜于草

7、昧远矣,顾不得谓草昧者为不能言。草昧亦有君臣,故草昧亦有政府。政府同而因此为政府者大殊。吾今欲进而论之,意将由吾意中设最美之目标,以后递验古今全部各政府,几人达此目标,几人未达,以后治乱盛衰有可论乎?顾此法前人多有由之,即其所谓最美目标,真不胜其繁也5。第二个基础前提是治和被治的关系必定存在。即社会(群)必定分为治者和被治者,这里必定存在着支配关系(管辖、管束)的命题。严复将确立治权的社会称为“国家”,国家和社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她认为人类历史在很早的阶段就成立了国家。这么,为了统治而不可缺乏的机关就是“政府”,所以,“天下无无政府之国家”。同时,在严复看来,“政治学问题,乃是国家,通常国

8、家,皆有治权。”所以,对国家、治权(政府)的考察,自然成为讲义的关键内容。政治讲义的第三个基础前提是国家的有机体理论。她认为国家同生物一样是有机体(有机之体、官品)。严复认为国家不是零碎的个人的集合体。就像生物中由细胞组成各个机关而负担多种生命活动一样,国家也是由多种多样的机关负担不一样的作用而组合起来才得以存在的。所以,同生物有机体存在进化现象一样,有机体的国家也存在进化现象。进化是有机体适应环境改变的现象,所以,国家的进化必定是渐进的过程6。严复主张,国家虽是由人所为,但仍是天演之物,其程度高低,皆有自然原理,“一切因其自然,而生公例;非先设成心,察其离合。”在方法论上,严复也有自己的独特

9、之处。大致而言,她将“作为科学的政治学”所使用的方法概括为四种:“进化的方法(天演术)”、“归纳的方法(内籀术)”、“比较的方法(比较术)”、“历史的方法(历史术)”。在政治讲义的第一会,严复就强调她要叙述的“政治”并非古代的“治术”,而是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学”。她尤其强调归纳的方法,所谓的“内籀之术”就是对待政治学的根本态度:“初不设成心于其间;但实事求是,考其变相,因果相生,而谨记之,无所谓利害,无所谓功过。”按严复的了解,“为内籀学术,莫不有史。吾国或谓之考。如钱币考,钱币之历史也。”51244换言之,是以传统的考据学来研究政治学。基于这么的方法,严复将政治讲义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0、:“吾将取古今历史全部之邦国,为之类别而区分;吾将察其政府之机关,而各著其功用;吾将观其演进之阶级,而考其治乱盛衰之所由;最终,吾乃观其会通,而籀为政治之公例。”512421250二、量化的“自由”从哪里入手来了解严复以古文的方法对当代政治概念的描述呢?佐藤慎一认为,政治讲义“最大的特色在于用根本量化的态度来对待专制和自由这一问题”,而这一特色也是了解严复的关键所在:在20世纪初的,对专制和自由的问题即使从多种多样的立场展开了不一样的叙述,不过除了严复之外,全部的论者全部是将专制和自由作为质的问题来把握的。含有这种想法的思想家,在近代是极为稀有的。围绕着严复的思想特质,是应该将其视为保守的还是

11、应该将其视为革新的,或说是应该将其视为西方派还是应该将其视为国粹派,等等,即使展开了部分没有什么结论的议论,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执著于从量的方面来把握政治现象,正是处于其思想特质的关键位置6271 272。自由的问题是政治讲义中最主要的专题之一,严复是把它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来分析的,经过对自由的解释,她得以表示自己的立宪观和对诸如专制、议院等概念的见解。在政治讲义中,严复界定自己要叙述的“自由”为“政界自由”(国民的自由),而非“伦学中的个人自由”(个人的自由)。“政界自由”是“和管束为反对”的概念,而“伦学中的个人自由”指的是穆勒在群己权界论(论自由)中叙述的“个人对于社会之自由”。也就是说,

12、严复这种政治上的自由是相关大家在国家这一政治社会中的行为的界限,和个人的伦理上的自由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政界自由”的独特征何在呢?严复认为,“自由者,不受管束之谓也;或受管束矣,而尚不至于烦苛之谓也。”简而言之,“政令简省为自由”,“民之自由是否,其于法令也,关乎其量,不关其品也”。从自由和政府的关系来看,因为自由是和所谓管束相反对,而“受管束者,受政府之管束,故自由和政府为反对”,所以,“自由达于极点,是无政府”。反之,假如政府管束过多,自由也就被否定而无意义了。这两种极端的状态全部是极少见甚至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不论在什么国家,自由的有没有经常全部只不过是程度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么的

13、认识,严复认为,“民之自由是否,和政府之仁暴,乃绝然两事”,“留自由名词,为放任政体专称可耳”。在某一国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自由这一问题,不是由其政府的形态怎样来决定的,而是和其国家所处的条件,如“天时”、“地质”、“民质”有着详细的关系:(自由)自其本体,无所谓幸福,亦无所谓灾难,视用之者何如耳。使其用之过早,抑用之过当,其为灾难,殆可决也。独至当为灾难之时,喜自由之说者将曰:此非自由,乃放肆耳。即使,自不佞言,真不识二者之深别也。嗟呼!惟欧民气质之异于吾亚,故当深受压力之际,辄复建自由之号,以收召群伦。夫既建之认为号矣,则不得不扬之于九天之上,一若其物为无可疵瑕也。而其民缘此而实受其福者,

14、诚史不绝书。夫国民非自由之为难,为其程度,使可享自由之福之为难。吾未见程度既至,而不享其福者也。今夕所言,大抵不逾自由之义,非个人之自由,乃政界国民之自由51288。三、宪法和议院严复在政治讲义中把专制和立宪看成对立的一对概念来了解,她认为专制也是一个只能用程度来量化的词汇,所以,专制和立宪的差异在于改废政府的方法。在立宪体制下,改废政府的权力全赖于议院这一制度化的形式,它区分于以流血革命的方法来求取自由的和“君上为争”的古老传统。假如民意的向背没有宪法这么的法典为依据,其结果就是君民之争,因此,“有没有议院国会为建立破坏政府之机关,专制立宪二政府不一样在此”。立宪和专制的关键区分,是有没有议

15、院作为观察民意的制度,立宪政体就是将革命制度化的政治体制,因为,“革命而乱者,皆坐无认为宣达测验舆情之机关耳,皆坐无国会议院耳”。对此,严复提出了和专制相对应的宪法概念,所谓宪法,乃是“吾侪小人所一日可据以和君上为争之法典耳”。今假政府之于民也,惟所欲为,凡百姓之日时,百姓之筋力,乃至百姓之财产妻孥,皆惟上之所命。欲求免此,舍逆命造反而外,无可据之法典,以和之争。如是者,其政府谓之专制,其百姓谓之无自由,谓之奴隶。立宪者,立法也,非立因此治民之刑法也。何者?如是之法,即未立宪,固已经有之。立宪者,即立此吾侪小人所一日可据以和君上为争之法典耳。其无此者,皆无所谓立宪,君上仁暴,非所有关毫末也51

16、284严复对西方的立宪政治制度十分了解,对于议会在立宪政体中的功效,严复也有精辟的界定,她认为:“现在西人,问某国之民自由是否,其言外之意,乃问其国有同彼之上下议院否。考英国议院有权,亦不过我们国初之事。其时英民革命,曾杀一王,名察理第一者,其后君民难解,嗣君复辟,而议院之政权遂立。至于十八世纪,当吾国乾嘉间,大为欧洲所仿效。法民革命以后,大陆各国,大抵有议院矣。故西人所称之自由国,必其有议院认为立法成赋之机关。政府行事,必对于此而有责任,凡其所为,必受察于议院,设行事为民心所不附,议院有权以易置之。”问题是,民众有了议会这么的制度,自由就必定增加吗?对此,严复以量化的自由概念提出了相反的了解,因为议院的存在、民权的增加并不是使“政令宽简”,而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