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345924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时间: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 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 1 929年到上海人中国公学预科学习, 读了大量新诗。 1931 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 年与他人合集出版诗集汉园集, 1937 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 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抗战爆发后, 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 一

2、面继续写作诗歌、 散文、 杂文等。 1938 年北上延安, 在鲁迅艺术学校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我们学习这首诗,一定会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横线标出关键句。在此 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 丁丁:伐木声。(2) 幽谷:幽深的山谷。(3) 肥硕:这里指果实

3、又大又饱满。(4) 栖息:停留,休息 ( 多指鸟类 ) 。(5) 归泊:船靠岸回家。(6) 寥阔:高远空旷。(7)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8) 清洌:水清。(9) 梦寐:睡梦。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 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 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 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请给这三幅画各起一个标题。讨论并归纳 :(1) 农家丰收图。(2) 霜晨归渔图。

4、(3) 少女思恋图。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学法指导: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 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 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 的启示。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2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中心的?3作者表达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语言。课堂探究:1第 1 节哪些词语写出了“丰收” ?讨论并归纳 :“饱食过稻香”、“肥硕的瓜果”写出农家的丰收之景,农民的丰收之乐。2第 1 节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5、讨论并归纳 :“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拟人写出丰收的景象,“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把秋天人 格化,写出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喜悦、松弛、闲静的氛围。3第 1 节从哪些感官来描写农家丰收的景象?讨论并归纳 : (1) 听觉:伐木声 (2) 嗅觉:稻香 (3) 视觉:肥硕的瓜果4第 2 节哪些词语表现秋晨 ?讨论并归纳 :“冷雾”、“乌桕叶” (落叶 )、“白霜”。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中“游戏”一词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 :用拟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秋晨渔船满载而归,此时渔民的心情欢欣、轻松而悠 闲,用“游戏”写出渔民此时的心境。6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讨论并归纳 :秋季天高气爽,田

6、园收获后显得更加空旷,在人秋的蟋蚌叫声中,草野显得“寥 阔”。7“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 :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8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讨论并归纳 :是牧羊女牧羊女在想念着放牛郎。那牛背上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牧羊女的 情怀?9“秋天梦寐参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 :用拟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秋景在牧羊女眼如梦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却在盼望 着听到放牛郎热情的笛声,此刻,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和渴盼,而“梦寐”恰如其分地写出牧 羊女如痴如醉的微妙感觉。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一、个性解读。学法指

7、导: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1你对本诗有怎样的新见解?2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二、读写结合。学法指导: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 有怎样的借鉴作用?2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注意借鉴何其芳在秋天中的写作技巧。总结固趣这是一首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 景致皆收笔下。通过对不同场景、画面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嚣尘的清静、清远、 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令人砰然心动 !

8、布置作业: 预习古代诗歌四首,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趣味语文教学资料1何其芳传略(节选)卓如何其芳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他自幼爱好文学,勤奋学习,在 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实践,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为争取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为发展和繁 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治 学态度和为人品德,深为人们景仰和赞扬。他的一生是作家、战士、学者的一生。一、挣脱封建教育的羁绊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一九一二年二月五日出生在四川省万县割草坝的一个封建家庭。祖父何 铁生,博学多能,在乡间以精于堪舆和医治眼疾著名,

9、免费给乡亲开方治病,但政治上保守。尽管 清朝已被推翻多年,他仍坚信还有皇帝要出世,科举制度还要恢复。父亲何伯嵇,和祖父一样保守, 因而何其芳刚六岁,便被送进私塾,读经书,念古文,学作试帖诗,接受传统的封建伦理教育。读 了两年多,因军阀割据,土匪横行,一九二0年,八岁的何其芳与弟弟随母亲从万县到湖北宜昌避 难。在湖北过了两年多流离的生活,一九二三年回到万县城里,住在祖父与别人合办的棕厂里。热 闹的县城,在他看来显得十分阴暗,十分荒凉。不久回到乡下,接着又继续进私塾,旧式的封建教 育和封建家庭的束缚,使十岁的何其芳开始感到心灵上的压抑和营养不足。于是他利用假期自己埋 头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10、记、聊斋志异等深深地吸引着他,常常从清晨 读到深夜,废寝忘食。十二岁开始读昭明文选、赋学正鹄。十四岁那年暑假,他读完唐 宋诗醇,李白、杜甫的诗打动了他,“真正从心里爱好它们,从它们那里感到了艺术的魅力,艺 术的愉快”(关于读诗和写诗写诗的经过)从此,开始爱好诗歌。一九二六年春,在一位长辈亲戚的支持援助下,何其芳挣脱了封建私塾教育的囚笼,带着一种 模糊的希望,生怯的欢欣,进入了万县第一高小,改名何其芳,开始了新式学校的生活。同年秋, 考取万县中学。在万县中学,何其芳开始接受白话文,阅读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以及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他酷爱读书,因而文思敏捷,词汇丰富。有了次万县全体中学生统考

11、, 县教育局出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作文题目,他尽情阐发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民主思想,文 笔流畅,结构精巧,深得多位阅卷老师的赞赏,被评为全县考生第一名,并登在县里的民众教育 月刊上 (见尹在勤: 何其芳评传第 910 页)。二、最初的文学活动 在中学学习期间,何其芳对文学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文学才能。他喜欢读冰心 的寄小读者、往事等散文,以及她的小诗繁星春水。在新文学的影响下,他开始 写新诗。一九三0年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到上海招生,何其芳报考了这两个学校,均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当时他想学外语。“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世界文学的宝库”,于是上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 结识了高班同学曹葆

12、华。他在外语系只上了两三个月的学,因为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被斥退了。离 开清华后,后来,在曹葆华的帮助下,到北大交涉,由于他考试成绩优秀,北大承认他在上海 已被录取。当时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人类的思想的历史”(关于读诗和写诗写诗的经过 )。“作为了解欧洲文化的基础, 必须明瞭西方哲学思想的来源和演变”(见我和散文 ,还乡日记代序第 2 页),所以他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一九三一年的秋天。”可是,在学哲学的过程中,何其芳对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完全没有兴趣。“教授讲着胜论,数 论,我却望着教室窗子外的阳光, 情不自禁地想象着热带的树林花草, 奇异的蝴蝶和巨大的象” (还 乡日记我和散文

13、)。于是,一下课,他就完全沉浸在文学书籍里。晚上他常常一个人到北京图 书馆阅览室去读书,他读了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雨果、福楼拜、莫泊 桑等人的小说,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霍卜特曼等人的戏剧,差不多把北京当时所有翻 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读完了。还用英语直接读雪莱和济慈等人的短诗。还读了全唐诗、宋六 十家词、元曲选等古典文学作品,文学修养大为提高。何其芳步入文学创作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他的成名诗作预言,就是刚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时写的。那时, 他经常有写诗的冲动,有时一天之中,清晨写,晚上也写,甚至做梦时也写诗。 一九三三年,何其芳对抒情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

14、每篇散文应该是一个纯粹独立 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还乡日记我和散文)。他竭力 想为抒情散文寻找出一个新的方向,“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新的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 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正如以前我写诗时一样入迷,我 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耗费两三天的苦心经营,几乎其中每个字都经过我的精神的手指的抚摩。”(见我和散文, 还乡日记 代序第 10 页) 这一时期,他写的散文有墓,雨前、黄昏、独语、岩、伐木、货郎、楼、 静静的日午等,后收入散文集画梦录,一九三六年七月出版,当时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15、 曾获大公报文艺奖。有的评论文章称它是“别自开放的奇花异朵”,说何其芳是“文章能手”, “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人们惊叹他的艺术禀赋,说“他把若干情境揉在一起,仿佛万盏明灯, 交相映辉;又象河曲,群流汇注,荡漾回环”(刘西渭:读画梦录,文学季刊 1936 年 9月 1 日第 1卷第 4 期);他的散文具有他的诗的风格,可以说篇篇都富有诗意。他构思精巧,想 象美妙,文字秀丽,感情真挚。但是,大多是叹息青春易逝,抒发个人的幻想、寂寞、哀愁和一些 纤弱的情感,笼罩着徬徨、郁闷、感伤的色调。是对丑恶现实的不满而又脱离现实斗争,找不到出 路的表现。三、在苦难现实的奋争中觉醒一九三八年春,何其芳在成都联合中学教书。同时又与卞之琳、方敬、朱光潜、谢文炳等合作, 编辑和发行一个宣传抗日战争,针砭时弊,支持社会正义的刊物工作,这是何其芳全心全意转 入抗战工作和革命工作的鲜明起点。他充满着“初上战场的新兵的激动”来撰写杂文。他是刊物的 主力,差不多每期都有他的文章,从思想内容到文风都有很大的转变。他认识到:文学不能脱离为“民族的自由而战斗,而死伤,而受着苦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