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345913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灵动的课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动态课堂生成的实践与探究杭州市萧山党山中学 邬昌玲摘要: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动态课堂是创新语文课堂的最高形式,是从传统的教条式的课堂下解放出来的新的课堂形式。要求走向师生互动,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或无意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让课堂充满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以课堂实践为案例,分析动态课堂的操作技巧,提供课堂操作的应对策略,反思动态课堂生成的关键因素。关键词:动态 生成 构建 操作 技巧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

2、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一、生成性教学的现状分析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

3、的动态生成。二、在实践中构建动态课堂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会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甚至衍生出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更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结合二者,享受愉快的动态课堂构建之旅呢?我们从下面的课堂实践中去略作探讨。(一)以大多数同学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案例: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行道树有关说明: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实际教学过程:A初读之后,谈整

4、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 - 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山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B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C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最终得出结论:行道树:忧愁 痛苦 深沉 ( 形象 )快乐 无私奉献 神圣 (人生哲

5、理)这堂课有些百川入海的感觉,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教者自己也没料到会这样进行下去,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二)以学生中少数同学的认识为标高生发成动态课堂案例:马说教学过程中“悲愤”引出的动态操作教学预设:人才话题导入初读文本理通文句交流讨论迁移反思实际教学过程:A在初读后,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说字词不理解的,有说文句不通的,有说千里马悲惨遭遇的,也有个别同学说到人才话题的,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悲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怎么办?课堂一下就没了头绪,随意解决一个问题,还是放手或帮助他们一一解决呢?B教者没有放过抓住问题的关键时机,说: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

6、作者。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他从作者的角度去读文章,你能告诉我,你对韩愈了解多少呢?(答:知道一些)能把你的“悲 - 愤”(请注意,老师此时别有用心地分读了“悲”和“愤”)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答:不太说得清楚,只是感觉是这样。)老师顺水推舟,把问题提交到了全班,询问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就这个问题,以文本、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同学纷纷表示有信心。至此,课堂被激活,但同时也偏离了课前预设。C讨论交流的过程气氛热烈,大家以文为据,讲述自己的理解,以史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以现实生活为据,揭示主题。教师偶尔简明点拔,历时约 30 分钟。最后归纳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了个别学生的认识标

7、高,将这种提纲挈领的作用及时发挥出来,生成了超出预期的动态课堂。(三)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课堂的重新生成案例:感受亲情教学过程中的哭泣教学预设:这是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亲情感受演唱亲情歌曲写作亲情祝语。实际教学过程:A课前准备,教者播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在余音袅袅之时,教者打开多媒体文档,意在作好上课准备。此时有一位同学指着那篇我的疯子娘对老师说,让我们看看!老师只好将这篇文章定格到屏幕上,看文章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看到结尾“我的疯子娘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落到山崖”时,班上已经传出了哭泣声音。一切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B没有上课式,没有导入,老师在一片

8、啜泣声中,娓娓地讲起了一位母亲为了阻止别人给自己读书的儿子制造麻烦而服毒自尽,以死抗争的故事。在老师的闪闪泪光中,老师说,这个人就是我!全班再次响起哭泣!老师说,有时候,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出自己对亲人的感激,其实我们多么想把它表达出来!同学们,让我们来说说我们多年来想说的那一句话,好吗?C接下来,有 5 位同学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有讲父亲遭遇车祸的,有讲母亲与父亲离异的,有讲亲人关爱自己体贴入微的全班大多数同学在一片哭泣声中度过了这节课。我不认为感受亲情还需要讲别的什么道理,至少在这节课上,这个看文章的偶发事件,成了整堂课的引子,教者没有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四

9、)以张扬学生个性为纽带带动竞赛式课堂生成案例: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课上的实践教学预设:进行资料收集进行小组展示进行知识竞赛。实际教学过程:A在课堂展示时,有同学甲说,太乱了,很多重复,不如先归类。老师立即采纳,在小组归类后,又进行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再归类。B在竞赛开始时,有同学乙说,老师出的题考运气,让我们自己出题考其它小组,互相考,优者为胜。老师再次采纳。全班一片踊跃。可想而知,这些活动需要同学们的大力参与,更需要有小小的领头人。老师再次隐藏了自己,让同学们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促成动态课堂的自然形成。(五)在生“言之有理”时,助开渠,畅其流案例:海洋 21 世纪的希望在交流此课的阅读感受时,

10、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对 21 世纪海洋的向往,对人类能开发利用海洋的骄傲与自豪。然而,一位学生却发表了出乎老师意料的见解。生 1 :当我读到“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这句话时,我为海洋未来的命运担忧,我仿佛看到了当初人类大肆砍伐森林的情景。师:你言之有理,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真不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生 2 :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这句话中的“索取”二字用得不恰当,因为这样写显得人类太贪婪了,海洋不肯给硬要拿。师: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

11、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好样的。不过咱们不能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我建议,同学们一起动动脑子来改改教材,再动动手给编辑叔叔写封信,如何?生(齐):好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即兴生成的问题为生长点,顺水推舟,鼓励学生向教材挑战,从而不断生长出新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设计同课堂的真实情景间经常性地存在某种偏离。教师要能敏感地捕捉这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这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也只有如此,“豁然开朗”、“怦然惊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出现。(六)在谬误处,要因势利导

12、,固其根本案例:狐狸与乌鸦,在研读了此文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生 1 :狐狸这么狡猾,骗了乌鸦,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生 2 :乌鸦喜欢听好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而要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说这些好话。生 3 :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我们要向它学习。我叔叔就是因为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才成了百万富翁。教师听了此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学生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在此案例中,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独特性,但背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教

13、师觉得其中的原因既是价值观的冲突,又是学生对“狡滑”与“聪明”二词的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因此没有轻易加以否定,而是通过两个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一笑之间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对作品交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七)在生费解时,善搭桥,除其困案例:孔乙己投影出示孔乙己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全文。不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生 1 :孔乙己是说孔乙己贫困潦倒,课文中多处可以看到,孔乙己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可是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相当好。她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

14、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接着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反常”现象,沉思起来。(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师:孔乙己姓孔,但是“孔乙己”只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给他取的绰号,他实际上有姓无名,说明他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诗意。生:那么,孔乙己又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呢?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生: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者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师: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生:好喝懒做总想保持读书人的

15、臭架子。师: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是卖弄学问炫耀读书人的身份,所以非穿不可。他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一个社会转型期,但孔乙己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此案例中,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没有“当头一棒”置之不理,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八)在生偏离时,要巧设疑,清其障案例:范进中举在教学此课时,一位学生一开始就打了“横炮”。生 1 :老师,“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吗?请仔细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根据。生:范进 20 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 54 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生: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