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453166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8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1. ( )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A.口头数数B.按物计数C.说出总数D.按数取物参考答案:D2. 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直白性问题。( )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直白性问题。(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 下列属于10以内序数教育的注意事项的有_。下列属于10以内序数教育的注意事项的有_。A、要让幼儿明确判定的方向B、教具应从不同类到同一类C、应要求幼儿从计数法过渡到直接反应D、判定物体位置的维度要增加参考答案:A,B,C,D

2、4. 下列属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具体项目与指标的有( )。A.活动目的B.活动内容C.活动过程D.活动准备参考答案:ABCD5. 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 )。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制定观察核对表,调查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表中的各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出记号并进行评定的是( )。A.观察核对B.行为核对C.观察评价D.行为评价参考答案:B6. 教具、学具选制和运用时应注意几点_。教具、学具选制和运用时应注意几点_。A、要有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B

3、、尽可能使其具有多种用途,一物多用C、越新奇越好D、注意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识特点参考答案:A,B,D7. 用数学术语定儿童活动的名称更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 )用数学术语定儿童活动的名称更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8. 正规性科学活动是要求全体儿童都必须参与的科学活动。( )正规性科学活动是要求全体儿童都必须参与的科学活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9. 分类教育是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内容,只在小、中两个年龄班才有此部分的教育内容。(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0.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有( )种A.3B.4C.5D.6参考答案:A11.

4、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嘉庆年间。( )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嘉庆年间。(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2.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而且要通过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3. 集体活动形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A.教学目标上的整齐划一B.忽视幼儿在发展上的个体差异C.很难给个别幼儿以帮助和指导D.难以集中地实现教学目标参考答案:ABC14. ( )是由人(演员)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内容的一种幼儿戏剧。A、幼儿木偶剧B、幼儿话剧C、幼儿皮影戏D

5、、幼儿歌舞剧参考答案:A15. 相邻数中存在_关系。相邻数中存在_关系。A、可逆B、大小、多少C、传递D、等差参考答案:D16. _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分析、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点的一种方法。_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分析、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点的一种方法。A、观察法B、游戏法C、操作法D、比较法参考答案:D17. 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 )。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 )。A.乌龟、金鱼、娇凤、蝌蚪B.乌龟、金鱼、蝌蚪、蚕C.蛇、金鱼、泥鳅、蝌蚪D.乌龟、甲鱼、娇凤、蚕参考答案

6、:B18. 在儿童学科学的诸要素中,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 )。在儿童学科学的诸要素中,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 )。A.探索态度B.探索对象C.探索过程D.探索结果参考答案:A19. 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的是_。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的是_。A、集体活动形式B、小组活动形式C、集体与小组结合的活动形式D、个别活动形式参考答案:B20. 从儿童学习知识的顺序和方式来看,至少有三层阶梯,分别是( )。A.行为把握B.概念把握C.图象把握D.符号把握参考答

7、案:ACD21. 关于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没有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计划B.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C.仍然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D.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学习的形式以个人的探索为主参考答案:C22. 试述儿童思维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什么样的逻辑准备?参考答案:1.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我们以数学知识中普遍存在的逻辑观念-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类包含观念为例,考察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1)一一对应观念幼儿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小班中期(3岁半以后)。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到一种秩序,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两组物体数目多少

8、的办法。逐渐地,他们发现过去仅靠直觉判断多少是不可靠的:有的时候,占的地方大,数目却不一定多。而通过一一对应来比较多少更加可靠一些。在小班末期,有的儿童已建立了牢固的一一对应观念。比如在“交替排序”活动中,存在四种物体,其中既有交替排序,又有对应排序。教师问一个儿童小鸡有多少,他通过点数说出有4只,再问小虫(和小鸡对应)有多少,他一口报出有4条。又问小猫有多少,他又通过点数得出有4只,再问鱼(和猫对应)有多少,他又一口报出有4条。说明幼儿此时已非常相信通过对应的方法确定等量的可靠性。但是能不能说,幼儿此时已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逻辑观念呢?皮亚杰用一个有趣的“放珠子”实验作出了相反的回答。实

9、验者向幼儿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幼儿往另一只空盒子里放珠子,问幼儿如果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幼儿不能确认。他先回答不会,因为它里面的珠子很少。当主试问如果一直放下去呢,他说就会比前面的盒子多了,而不知道肯定会有一个相等的时候。可见幼儿在没有具体的形象作支持时,是不可能在头脑中将两个盒子里的珠子作一一对应的。(2)序列观念序列观念是幼儿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幼儿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他对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数差关系和顺序关系)的协调: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数少一。这种序列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到,而有赖于在无数次的比较之间建立一

10、种传递性的关系。因此,这是一种逻辑观念而不仅仅是直觉或感知。那么,幼儿的序列观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班幼儿在完成长短排序的任务时,如果棒棒的数量多于5个,他们还是有困难的。说明幼儿这时的幼儿尽管面对操作材料,也难以协调这么多的动作。中班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他们完成任务的策略也是逐渐进步的。起先,他们是通过经验来解决问题,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有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我就看到有一个幼儿在完成排序之前经历了12次失败,而且每次只要有一点错误就全部推翻重来。到了后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运用逻辑解决问题。他每次找一根最短(或最长)的,依次往下排。因为他知道,他每次拿的最短的棒棒必

11、定比前面所有的长,同时必定比后面所有的短。这就说明幼儿此时已具备了序列的观念。同样,这种序列观念只是在具体事物面前有效。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即使只有三个物体,幼儿也很难排出它们的序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的岁数最大?”幼儿对这个问题是感到非常困难的。(3)类包含观念幼儿在数数时,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他能点数物体,却报不出总数。即使有的幼儿知道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比如数到8就是8个),也未必真正理解总数的实际意义。如果我们要求他“拿8个物体给我”,他很可能就把第8个拿过来。说明这时幼儿还处在罗列个体的阶段,没有形成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

12、幼儿要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就应该知道数表示的是一个总体,它包含了其中的所有个体。如5就包含了5个1,同时,每一个数,都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只有理解了数的包含关系,幼儿才可能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作者曾经问一个幼儿,是红片片多还是片片多,他一直认为是红片片多。直到作者向他解释,片片指的是所有的片片,而不是(剩下的)绿片片,他才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而他得到答案的方式也是耐人寻味的。他不是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靠逻辑判断,而是一一点数,得出红片片是8个,片片是10个。片片

13、比红片片多。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这个现象,正是由幼儿思维的抽象程度所决定的。2.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皮亚杰认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象

14、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对动作水平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在一岁半左右,幼儿具备了表象性功能,这使得抽象的思考开始成为可能。幼儿能够借助于头脑中的表象,对已经不在此时此地的事物进行间接的思考。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头脑中进行思考,这是幼儿抽象思维发展的开始。然而,要在头脑中完全达到一种逻辑的思考,则是在大约十年以后。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幼儿要在头脑中重新建构一个抽象的逻辑。这不仅需要将动作内化于头脑中,还要能将这些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自如地加以逆转,即达到一种可逆性。这对幼儿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让一个成人讲述他是怎样爬行的,他未必能准确地回答,尽管爬行的动作对他来说并不困难。他需要一边爬行,一边反省自己的动作,将这些动作内化于头脑中,并在头脑中将这些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才能概括成一个抽象的认识。幼儿的抽象逻辑的建构过程就类似于此,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比成人更大。因为在幼儿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内化的、可逆的运算结构。表现在上面的例子中,幼儿既不能在头脑中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能建立一个序列的结构,而只能局限于具体事物,在动作层次上完成相关的任务。所以,幼儿虽然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对动作的依赖为特点的。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动作的内化的基础上,而幼儿期正处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常常不能进行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