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汇总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1KB
约15页
文档ID:473452443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汇总_第1页
1/15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总结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基本思路:辨证论治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推动、温煦、兴奋统属于阳;凝聚、滋润、抑制统属于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 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 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如:阳胜则热 --“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 “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治疗时采用泄其有余、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阴阳互根理论:阳中求阴能使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阴中求阳能使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青风春胆目泪爪酸东肝怒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赤暑(升腾)、光明、茂盛 黄湿长夏胃 口涎 白燥秋大肠鼻涕 黑寒冬膀胱耳唾小肠舌汗面苦南心喜火曰炎上温热、向上五行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中脾思土爰稼穡 生化、承载、西肺悲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北肾恐水曰润下滋润、下行、(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受纳等收敛等 寒凉、闭藏(温肾健脾法)火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指肾阳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五行相克治法:(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养肺气(补肺滋肾法)养肺阴以滋肾阴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法 (泻火补水法)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4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作 用,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肝: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恶抑郁■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 为目,在腑合胆■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脏,喜通明■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在腑合小肠■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腑合胃.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肺主治节. 喜润恶燥■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在腑 合大肠.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纳气,濡养温煦脏腑■有"先 后天之精",故称为" 先天之本"■封藏为主.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 耳及二阴■在腑合膀胱.类似功能: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肺朝百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 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1■心与肺的关系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4■心与肾的关系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 (水火既济)心血与肾 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肾相交)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气机的调节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水相生 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9■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 10■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气虚便秘"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不和"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3)燥湿相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 肝与胆的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呼吸:肾肺 消化:肝 脾 水液代谢:肺(上焦 脾(中焦 肾(下焦) 脑活动: 心肝肾 5气的生成:肺脾肾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 化作用1■元气-肾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中精气,分布于三焦.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 生长发育,温煦各脏腑、经络2■宗气-脾肺“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行呼吸 气血■语 言、声音、呼吸、视听、心搏3■营气-脾胃“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之气,化生血液,营养全 身4■卫气-脾胃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汗孔开合和汗液排 泄,维持体温■脉外之气■气逆:面红目赤 气滞:闷胀疼痛 气闭:不省人事 气脱:汗出不止 气陷:子宫下 垂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 能载气、养气)津和液:质地较清稀,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 称为津;质地较稠厚,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6/督脉的基本功能为:①调节阳经的气血(阳脉之海)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 有关 任脉起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主持妊养胞 胎(任主胞胎)冲脉基本功能为: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②冲为血海,有促 进生殖之功能带脉基本功能为: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7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8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一不通;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 挛急等特点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 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 水肿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疡 疫: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9/病机: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真实假虚现象,称为: 大实有嬴状 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导致真虚假实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之邪雍盛于内,可见阳浮于外之症,称为:真寒假 热之证。

阳盛格阴:邪热过盛,格阴于外,称为:真热假寒之证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10/康复原则:形神共养: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调养气血阴阳:①调养气血②调养阴阳③协调脏腑④疏通经络第一章中医诊断基础1/中医诊断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因青色 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苔:表证,寒证积粉苔:毒热内盛,常见于瘟疫或内痈 黄苔:热证,里证 舌淡胖苔黄而华润:阳虚水湿不化灰黑苔:灰黑而润滑:寒湿证 灰黑而干燥:里热证口苦------肝胆实热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 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 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症状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 真实假虚证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三化味:甘酸苦 三秽:稠、稀、藏药:五元:土、水、火、风、空 三因:隆、赤巴、培根蒙药:三根:赫依(气)、希日(火)、巴达干(土和水) 汗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尿胆红素(BIL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 肝炎、肝硬化、肝损伤、胆管炎尿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发,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 减少: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粪胆原:增加:在溶血性黄疸减少:阻塞性黄疸淀粉酶(AMY) 速率法:血清80〜220U/L增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 72h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

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磷酸激酶(CPK 男性25〜200U/L 女性25〜仃0U/L增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急性脑外伤肾功能检查的项目有 血清尿素氮 血肌酐血尿酸: 参考范围:155〜428卩mol/L酶法 男性180〜440卩mol/L 女性 120〜320 卩 mol/L增高:核蛋白代谢增强 减少: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高糖、高脂肪饮食血糖(GLU 空腹:成人 3.9〜6.1mmol/L( 70〜110mg/dl) 儿童 3.3〜5.5mmol/L(60〜100mg/dl) 餐后 2h:血糖v 7.8mmol/L (140mg/dl)增高:胰岛素功能低下降低:胰岛素B细胞瘤,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营 养不良糖化血红蛋白(Ghb) 竞争免疫比浊法4.8%〜6.0%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 降低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血清总胆固醇(TC) --3.1 〜5.7mmol/L 甘油三酯(TG) --0.56〜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 1.9〜3.6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