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3450547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江阴建设的探索与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阴,简称“澄”, 古称暨阳, 是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工业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 城市,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港, 素有“江海门户”、 “锁航要塞” 之称。江阴有 7000 年人文史、 5000年文明史和 2500年文字记载史,市域面积 98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 120万,辖11个镇、 6个街道办事处、 1个国家级高 新区、2 个省级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的江阴人民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 (988 平方公里) ,千分之一的人口 (120 万), 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 (2001 亿) 、二百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382 亿)和百分之一的上市

2、公司 (30 家上市公司 ) 。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 环保模范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 中国最关爱 民生县市等 110 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并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 “八连冠”。 2008 年,江阴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 30年全国 18 个典型地区之 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2005年末,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县 ( 市) 以后,认真思考经 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小康达标后干什么?提出了建设“五民五好 ? 幸福江阴”的奋斗愿景: 即以民生为本, 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 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就业机

3、会,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各展其长、各得其 所、各尽所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鼓励自 主创业和多路置业, 提高城乡家庭的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进一步缩小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和低收入者占比,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以民享为先, 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 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 更加注重城市交通“畅通工程”, 全力打造宜人 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突出以人为本, 协调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确保居民 生产安全、 生活安宁,确保公民

4、的合法权益, 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 和睦共处、 安居乐业。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不断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文明 素质和智力素质, 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健身 体系,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相对发达,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提高,使 人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五年多来,江阴始终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在“十一五”期间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 的科学发展之路。、始终以转型发展为引领,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坚持民生倒逼转型, 突出科技创新、 人才引领战略,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步伐。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 密连三产”。 探

5、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 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 年的46.8%提高到 2010年的 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 445 计划”,即从 2010年开始到 2013年,利用 4 年时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体 的机械装备制造、 新材料( 石化)、现代物流等 4 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 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 5 个“百亿级新兴战 略性产业园区”。通过“ 445 计划”,力争把全市工业中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从 2009年的 32%

6、提高到 2013年的 53%、“十二五”期末的 60%,实现江阴经济发展 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010 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 5458 亿元的同时,江阴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42%,累计建成“三创”载体 210 万平方米,有 99家企业先后参与 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全市科 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 驱动”。大力实施临港新城“ 500 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 2010 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 1.2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00 万标箱,分别是 2005 年的 2.8 倍和 20.6 倍,

7、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 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 2005年的 34% 提高到 2010年的 39%,年均提高 1个百分点。、始终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 更分好利益蛋糕”。 “十一五”期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 11 年名列江苏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 年 5 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4045” 再就业援助工程、“ 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 地劳

8、动力就业 12 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 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 2010 年,全市私营企业注 册数增加到 2.34 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 4.99 万家,分别是 2005 年的 2.2 倍和 3.2 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 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置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 惠民工程。 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 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 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16.2 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参保率达到 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 2

9、2.7 万人,参加基本养老、 医疗、 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 170 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 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 11.7 亿元,创全国同 类城市之最。三、始终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把江阴 988 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 以“城市建设学新加坡、 新市镇建 设学上海”为目标,坚持城乡发展互动、资源互享、设施互通,不断提升城乡一 体化发展水平。 突出规划引领, 城乡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统筹推进“一中心四片 区”集聚发展。 中心城区全力打造以地区总部经济为主体、 特色宜居的城市经济 高地;高新区全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为

10、主体的科技新城; 临港新城全力 打造以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为主的临港产业; 澄东( 澄东南 )地区全力打造以传统产 业高新化、特色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基地;澄南地区全力实施生态保护、 打造以高科技农业为特色的徐霞客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不开发区 ) 。突出建设同 步,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骨架体系全面拉开,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城乡 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达 70.4 亿元,新增道路 536 公里,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外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对接上 海洋山港, 加快在“同城效应”中承接上海的优势资源, 在“和而不同”中培育 江阴的城市特色。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

11、水管网累计达 1650 公里,全市工业污 水处理率达到 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1.7%,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率达到 83.5 。突出管理创新,城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把江阴作 为一个企业来经营, 一个家庭来管理, 一部作品来创造,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 理水平。继续深化与新加坡城市信息化合作, 以市民卡工程和公共服务呼叫中心 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 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向乡镇、街道、社区下移,着力构建“大城管、动态化、 数字式”的新型现代城市管理格局。 切实加强新市镇、 新农村建设, 持续开展村 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

12、街五村“三置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 15 个,农民集 中居住率达 68%。四、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 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 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 在政府、 企业、学校、 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 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 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 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 关爱环境的 良好氛围。 生态制度创新落实。 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资源 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 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

13、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 在江苏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 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 偿使用费, 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建立完善 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 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 15.5 万亩,全市林木覆 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 20.1%和 45%。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 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 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 92 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 展”的理念, 在

14、南部六镇 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 为可持 续发展留好空间。五、始终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既要身体好, 更要心智好”的理念, 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 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 87.44 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 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 倡导绿色出行, 率先在江苏省同类城市中实现 城乡公交一体化, 公交分担率从 2005年的 7.3%提高到 2010年的 24%。坚持“民 生无小事”, 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 放心食品工程、 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 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 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 168 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

15、体检, 建立全民健康档案。 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 构建起多层次、 全方位的 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 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 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 制度化, 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 构建起覆盖 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 加 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 20周年、徐霞客国际 旅游节、第 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第11 届中国国际儿

16、童电影节等活动。 多 层次创建和谐社会。 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 在造林绿化、 城乡建设、 文化繁荣上, 积极采取企业赞助、 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 吸引各类社会资 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 12.8 万人,慈善义 工超过 1 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 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 建立完善大信 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 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 98.8%。“十二五”期间,江阴市将以“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总目标, 力争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一是坚持 将幸福江阴建设贯穿始终, 创新发展模式。 把深化幸福江阴建设贯穿现代化建设 始终,力求使现代化建设得到更多百姓的广泛参与,得到更大程度的群众认可。 二是坚持以“五大现代化”为重点, 优化发展动力。 以产业现代化为根基、 城市 现代化为支撑、社会现代化为重点、生态现代化为要务、人的现代化为关键,全 方位构建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体系,努力实现G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