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3357524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地理教学的研究一、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置地理知识的内容的原因。 (解决为什么)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置地理知识的内容。 (解决教什么)三、如何实施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容。 (解决怎么教)一、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设置地理知识的内容的原因。 (解决为什么)(一)从课程基本情况来看 1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衔接的过渡的课程。2课程的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

2、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3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认识范围不同,因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设置时按照儿童社会生活圈的扩大,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为线索来进行内容设置。(二)从儿童道德发展的空间来看1、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生活是儿童品德发

3、生的起点和源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品德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把品德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把它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而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吸取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把这些教育资源纳入到学生的品德培养中,为品德寻找一条通向生活的生长道路,使学生置身于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中,从而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与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其中,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之一,它从人类发展的空间角度来看待人类事务,是儿童品德发展的空间线索。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

4、和人文背景中的,儿童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号、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规律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地理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在地理教学中,儿童通过对地理符号的认知、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规律的掌握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比如说,比例尺的引入让儿童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技能,他们可

5、以利用一张小小的地图迅速算出世界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可以通过比例尺的运用大体确认校园整体的长宽比例,等等。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进行地理教育,是一种顺应生命、连接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源于生活、面向生活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现在,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适应未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是这样表述的:“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即“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

6、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可见,包括地理在内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近几十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地理对于人类的生活更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了解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地理素质将成为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代要求我们从小学好地理、用好地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才能焕发应有的生命力。2、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热爱

7、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其中,在“情感与态度”这个维度的分目标中明确提出,儿童要“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家乡和国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素质、人口状况、教育现状、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因素。地理教育是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让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国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家乡、认识祖国是爱家乡、爱祖国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了解得越全面,认识得越深刻,他随后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便越深厚。在这个阶段,地理知识的教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突出家乡和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培养起学生深厚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认清家乡和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激发学生对关注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样,我们便实现了从单

9、纯的地理知识教育到复杂的情感体验再到态度的正确引导的教育目标。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卢乐珍教授认为,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萌芽的阶段,儿童往往只对通过直观感知掌握的东西才能理解得比较深刻,而对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难以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培养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知识教学,需要从儿童可以感知的事物人手,一步步地进行。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他们通过充分的感性认识,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说一说甚至做一做等方式来建立起与世界的情感联系,进而自觉地生发情感、

10、表达情感。地理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儿童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3、地理在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中的独特作用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肆意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日趋凸显。资源浪费甚至濒临枯竭,环境污染遍及全世界,珍稀物种大量灭绝等等,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也严重影响到地球

11、上其他生命的生存。为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人类必须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而调整整个人类的行为模式,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共生共存、和谐相处,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成为新一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的时代课题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从小着力培养和增强新一代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小学品德课中的地理教学是渗透在品德培养中的,也是为品德发展这个主旨服务的。而小学品德课的内容标准中有很多直接与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相联系的部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的第四

12、部分“我与家乡(社区)”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又如第六部分“走进世界”中的一段:“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把学生们带人了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学生们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流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通过一组组鲜活的数字,他们了解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认识了塑料制品等工业文明成果带给环境的巨大危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的感染,他们意识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初

13、步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养成了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等。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形成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相连,突出了地理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呼应了培养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主题。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内容。 (解决教什么) 1内容标准的主题结构 品德与社会由六个主题构成,即: (1)我在成长;(2)我与家庭;(3)我与学校;(4)我的家乡(社区);(5)我是中国人;(6)走近世界 2所涉及的地理知识我与学校 A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社区) A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

14、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三年级上册)B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年级下册)C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D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是中国人 A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B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认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C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

15、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CD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E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F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G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走进世界 A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 B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C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D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E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F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三、如何实施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容。 (解决怎么教)(一)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本次小学课程改革把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改变了以往把地理看成是独立学科的做法。这样做的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