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335651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解题技巧】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分类解题方法精编递推数列特征方程的发现一、问题的提出递推(迭代)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递推数列问题能力要求高,内在联系密切,蕴含着不少精妙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递推数列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斐波那契数列,又称兔子数列,是学生非常乐意探讨的递推问题,许多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向教师提出,这个数列有通项公式吗?如有,怎样求它的通项公式?笔者就曾碰到过一位喜爱钻研的学生,带着参考书上的解法而向我请教:已知斐波那契数列),求通项公式。参考书上的解法是这样的:解 此数列对应特征方程为即,解得, 设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由初始条件可知,解之得,所以。这位学生坦率地表示,尽管参考书上介绍了利用特征

2、方程求通项公式的一些结论,用上述方法得到的通项公式也是正确的,但他还是“看不懂”。换句话说,这种解法的依据是什么?特征方程是怎样来的?我虽然深知这是特征方程惹的祸,但由于现行教材只字未提特征方程,我也从未在课堂上作过补充,如果将有关利用特征方程求递推数列通项的一些结论直接呈现出来,或者以“高考不作要求”为由来搪塞,学生是难以接受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面对一头雾水的数学尖子,我在充分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可贵品质的同时,也在苦苦寻觅解答这一问题的良策。其后不久,一次偶然的数学探究活动,竟使这一长期困惑我们教学活动的尴尬问题迎刃而解。二、研究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源于对一阶线性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3、若数列满足其通项公式的求法一般采用如下的参数法,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数列:设 ,令,即,当时可得,知数列是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将代入并整理,得.将上述参数法类比到二阶线性递推数列能得到什么结论?仿上,我们来探求数列的特征:不妨设,则, 令(1) 若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则,即、分别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由等比数列性质可得,由上两式消去可得.(2) 若方程组有两组相等的解,易证此时,则,,即是等差数列,由等差数列性质可知,所以(限于学生知识水平,若方程组有一对共轭虚根的情况略)这样,我们通过参数方法,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差)数列,从而求得二阶线性递推数列的通项,若将方程组消去即得,显然、就

4、是方程的两根,我们不妨称此方程为二阶线性递推数列的特征方程,于是我们就得到了散见于各种数学参考资料的如下结论:设递推公式为其特征方程为,1、 若方程有两相异根、,则;2、 若方程有两等根,则.其中、可由初始条件确定。这正是特征方程法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根源所在,令,就可求得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真是“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上述方法继续类比到分式线性递推数列(),看看又会有什么发现?仿照前面方法,等式两边同加参数,则令,即 记此方程的两根为,(1) 若,将分别代入式可得以上两式相除得,于是得到为等比数列,其公比为,数列的通项可由求得;(2)若,将代入式可得,考虑到上式结构特点,两边取

5、倒数得由于时方程的两根满足,于是式可变形为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数列的通项可由求得这样,利用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把分式线性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从而求得其通项。如果我们引入分式线性递推数列()的特征方程为,即,此特征方程的两根恰好是方程两根的相反数,于是我们又有如下结论:分式线性递推数列(),其特征方程为,即,1、若方程有两相异根、,则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2、若方程有两等根,则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结论在求相应数列通项公式时固然有用,但将递推数列转化为等比(等差)数列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如对于其它形式的递推数列,我们也可借鉴前面的参数法,求得通项公式,其结论与特征

6、方程法完全一致,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三、应用举例例1、 已知数列且,求通项公式。解 设, 令 可得于是,即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从而.例2、设数列满足. 解: 对等式两端同加参数得令,解之得,代入上式得两式相除得即的等比数列,四、收获与反思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广大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无疑是一项十分现实的课题。由于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选择性和数学思维的开放性,教师既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高屋建瓴而游刃有余,还要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根

7、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时时体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高考数学易错题举例解析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题目,求解的思路不难,但解题时,对某些特殊情形的讨论,却很容易被忽略。也就是在转化过程中,没有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会经常出现错误。本文通过几个例子,剖析致错原因,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加强思维的严密性训练。忽视等价性变形,导致错误。,但与不等价。【例1】已知f(x) = ax + ,若求的范围。错误解法由条件得22得+得错误分析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

8、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其值是同时受制约的。当取最大(小)值时,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正确解法由题意有, 解得:把和的范围代入得在本题中能够检查出解题思路错误,并给出正确解法,就体现了思维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反思性地看问题。忽视隐含条件,导致结果错误。【例2】(1)设是方程的两个实根,则的最小值是思路分析本例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设了3个陷阱,很容易上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易得:有的学生一看到,常受选择答案(A)的诱惑,盲从附和。这正是思维缺乏反思性的体现。如果能以反思性的态度考察各个选择答案的来源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从中选出正

9、确答案。原方程有两个实根,当时,的最小值是8;当时,的最小值是18。这时就可以作出正确选择,只有(B)正确。(2)已知(x+2)2+ =1, 求x2+y2的取值范围。错解由已知得 y2=4x216x12,因此 x2+y2=3x216x12=3(x+)2+,当x=时,x2+y2有最大值,即x2+y2的取值范围是(,。分析没有注意x的取值范围要受已知条件的限制,丢掉了最小值。事实上,由于(x+2)2+ =1(x+2)2=113x1,从而当x=1时x2+y2有最小值1。x2+y2的取值范围是1,。注意有界性:偶次方x20,三角函数1sinx1,指数函数ax0,圆锥曲线有界性等。忽视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

10、条件,导致结果错误。【例3】已知:a0 , b0 , a+b=1,求(a+ )2+(b+ )2的最小值。错解(a+)2+(b+)2=a2+b2+42ab+44+4=8,(a+)2+(b+)2的最小值是8.分析上面的解答中,两次用到了基本不等式a2+b22ab,第一次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第二次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显然,这两个条件是不能同时成立的。因此,8不是最小值。事实上,原式= a2+b2+4=( a2+b2)+(+)+4=(a+b)22ab+(+)2+4= (12ab)(1+)+4,由ab()2=得:12ab1=, 且16,1+17,原式17+4=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11、,(a + )2 + (b + )2的最小值是。不进行分类讨论,导致错误【例4】(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错误解法错误分析显然,当时,。错误原因:没有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检验时的情形。即:。(2)实数为何值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错误解法将圆与抛物线联立,消去,得因为有两个公共点,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正根,得,解之得错误分析(如图221;222)显然,当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xyO图222xyO图221要使圆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的充要条件是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或有两个相等正根。当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时,得解之,得因此,当或时,圆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思考题:实数为何

12、值时,圆与抛物线,有一个公共点;(2)有三个公共点;(3)有四个公共点;(4)没有公共点。以偏概全,导致错误以偏概全是指思考不全面,遗漏特殊情况,致使解答不完全,不能给出问题的全部答案,从而表现出思维的不严密性。【例5】(1)设等比数列的全项和为.若,求数列的公比.错误解法,。错误分析在错解中,由,时,应有。在等比数列中,是显然的,但公比q完全可能为1,因此,在解题时应先讨论公比的情况,再在的情况下,对式子进行整理变形。正确解法若,则有但,即得与题设矛盾,故.又依题意,即因为,所以所以解得说明此题为1996年全国高考文史类数学试题第(21)题,不少考生的解法同错误解法,根据评分标准而痛失2分。

13、(2)求过点的直线,使它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错误解法设所求的过点的直线为,则它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消去得整理得直线与抛物线仅有一个交点,解得所求直线为错误分析此处解法共有三处错误:第一,设所求直线为时,没有考虑与斜率不存在的情形,实际上就是承认了该直线的斜率是存在的,且不为零,这是不严密的。第二,题中要求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它包含相交和相切两种情况,而上述解法没有考虑相切的情况,只考虑相交的情况。原因是对于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和“只有一个交点”的关系理解不透。第三,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后得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要考虑它的判别式,所以它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即而上述解法没作考虑,表现出思

14、维不严密。正确解法当所求直线斜率不存在时,即直线垂直轴,因为过点,所以即轴,它正好与抛物线相切。当所求直线斜率为零时,直线为y = 1平行轴,它正好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一般地,设所求的过点的直线为,则,令解得k = ,所求直线为综上,满足条件的直线为:章节易错训练题1、已知集合M = 直线 ,N = 圆 ,则MN中元素个数是 A(集合元素的确定性)(A) 0 (B) 0或1 (C) 0或2(D) 0或1或22、已知A = ,若AR* = F,则实数t集合T = _。(空集)3、如果kx2+2kx(k+2)0恒成立,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C(等号)(A) 1k0 (B) 1k0 (C) 1k0 (D) 1k04、命题3,命题0,若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的取值范围是C(等号)(A)(B)(C)(D)5、若不等式x2logax0在(0, )内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等号)(A) ,1) (B) (1, + )(C) (,1)(D) (,1)(1,2)6、若不等式(1)na 2 +对于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A(等号)(A) 2,)(B)(2,)(C) 3,)(D) (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