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中国储藏粮管理总公司 发布2009-08-21实施2009-08-21发布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试行〕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ed atmospheres storage by purging nitrogenQ/ZCL T8—2009Q/ZCL中国储藏粮管理总公司企业标准 / 前 言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储藏粮管理总公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储藏粮管理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卜春海、高素芬、李克强、付鹏程、杨健、曹阳、李浩杰、陈超胜、罗飞天、莫代亮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1 X围本标准规定了氮气气调储粮的术语和定义、根本要求、气调操作与管理、储藏日常管理、粮食出仓管理、安全要求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达到气密性要求,采用氮气气调储粮的粮仓或粮堆,粮种包括稻谷、玉米、小麦和大豆2 规X性引用文件如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GB 1350 稻谷GB 1351小麦GB 1352大豆GB 1353玉米GB 2894 安全标志GB 8958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 12358 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 l6556 自给式空气呼吸器GB/T 20569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如此GB/T 20570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如此GB/T 20571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如此LS/T 1211-2008 粮油储藏技术规XLS/T 1213 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T 6427 吸附制氧、制氮设备中储粮〔2005〕31号 《粮食安全储存水分与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3 术语和定义如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氮气气调储粮向粮堆通入氮气以改变其中的气体组分,达到防治储粮虫霉,延缓粮食品质变化的储粮技术3.2 制氮设备在常温下将空气中氧气和氮气别离的设备别离工艺包括变压吸附和膜别离,设备包括固定式和移动式3.3 供气系统完成向粮堆输送氮气的系统由制氮设备、输气管道、进仓管道、控制阀、粮堆内分配管道、环流风机、流量计、压力表等组成3.4 浓度检测系统用于测定仓内不同位置氮气含量的成套设备由取样端头、气体采集管路、取样阀、检测箱和气体浓度检测仪等组成3.5 粮面气囊 充气能形成一定储气空间的粮堆外表密封粮膜4 根本要求4.1 实仓气密性要求4.1.1 平房仓膜下气调,实仓气密性 -300Pa 升至 -150pa 的半衰期不小于 300s4.1.2 浅园仓整仓气调,实仓气密性 500Pa 降至 250pa 的半衰期不小于 240s4.2 设备要求4.2.1 变压吸附制氮设备符合 /T 6427 的相关要求4.2.2 空气呼吸器符合 GB l6556 的相关要求4.2.3 氧浓度报警仪符合 GB 12358 的相关要求4.2.4 氮气浓度检测仪使用前需校正氧传感器,长期不用时应放在阴凉枯燥处。
4.2.5 供气管道不漏气,所有阀门开关正确并锁定4.3 粮食要求4.3.1 入库粮食达到 GB 1350、GB 1351、GB 1352、GB 1353 规定的中等以上〔含中等〕4.3.2 入库粮食水分控制在《粮食安全储存水分与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规定的水分以内5 仓房气密性处理与气调操作5.1 制定实施方案遵循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如此,根据粮库人员和管理情况、粮食品种、粮食入仓质量和时间、粮情以与粮食轮换计划等因素,制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气调储粮规模、人员和任务分工、气密性处理、充气仓房和时间、氮气浓度和保持时间、数据检测、安全生产等5.2 气密性检测5.2.1 粮食入仓前,对仓房查漏补漏,达到 LS/T 1211-2008 第 5.1.5 条~5.1.8 条的相关要求5.2.2 粮食入仓前,检测空仓气密性,记录500Pa气密性半衰期5.2.3 气调充气前,检测实仓气密性,查漏补漏,使气密性达到 4.1.1 或 4.1.2 的要求5.2.4 气密性检测方法见 LS/T 1213 附录A5.3 气密性处理5.3.1 平房仓气密处理主要采用薄膜密闭上年度或秋冬季节入库的粮食,粮面密闭在冬季通风完毕粮温最低时实施;春夏季入库的粮食粮面密闭可在充气前实施。
5.3.1.1 假如漏气部位主要在堆粮线以上,空仓气密性 500Pa 半衰期不小于 120s时,可采用粮面密闭5.3.1.2 内墙已粘贴隔热气密材料,空仓气密性 500Pa 半衰期不小于 120s,可采用单面密闭5.3.1.3 内墙已涂刷气密材料,空仓气密性 500Pa 半衰期不小于 120s,可采用单面密闭5.3.1.4 内墙有一定的裂纹或防水卷材老化以与墙体有较多进出仓管道,且空仓气密性500Pa 半衰期小于 120s时,应采用五面密闭5.3.1.5 建仓时脚手架为单排架或砌砖之间的砂浆水泥不饱满,应采用五面密闭5.3.2 平房仓气密性处理部位与具体措施参见附录A5.3.3 浅园仓气密性处理措施5.3.3.1 在挡粮门和密闭隔热门之间增设薄膜气密门5.3.3.2 检查出粮口气密闸板密封元件,更换不合格元件,周边填充硅酮胶,顶紧压紧装置5.3.3.3 检查进粮孔和进人孔,更换老化或破损气密胶条,加贴软胶垫,拧紧压紧螺钉5.3.3.4 检查仓顶通风孔,更换老化或破损气密胶条,并加涂密封膏5.3.3.5 仓底通风口更换气密胶条,漏气部位涂中性硅酮胶补漏5.4 充气前的准备5.4.1 操作人员5.4.1.1 实施负责人:掌握氮气气调的根本理论知识,能够组织和指导气调作业。
5.4.1.2 操作人员:熟悉气密性处理和安全防护与检测设备使用方法,能熟练操作制氮设备5.4.1.3 安全防护人员:入仓作业时应安排1名以上负责安全防护的人员5.4.2 布置氮气浓度检测点5.4.2.1 平房仓,在粮面密闭前布置测气点在仓房对角线上分别离两角7m、3m以与仓房中间3个位置,每个位置不同粮层深度布置3个检测点:粮堆上层〔堆高3/4处 〕、中层〔堆高1/2处 〕、下层〔堆高1/4处〕,粮面上仓房中部气囊内1个点,气体取样管宜为管径4mm的耐压软管,埋入粮堆的取样管应带取样头,取样箱内应X贴布管图5.4.2.2 浅圆仓,在粮食入仓前后分别布置测气点入仓前,在每个出料口布置一个检测点;入仓后,分别在中心、1/2半径、距仓壁0.5米设三个检测点,每个点三层,上层在粮面下0.5米,下层在扦样器可送达的深度,中层在上下层中间位置,空间浓度检测点设在粮面中心上方1米位置,其它同平房仓5.4.3 检查供气系统5.4.3.1 检查制氮设备与其工作环境5.4.3.2 检查后段流程〔如供气管道、进仓阀门开关情况、仓房密闭等〕是否准备妥当5.4.3.3 检查移动式制氮设备是否放置平稳、现场供电是否符合电气安全操作规程。
5.4.3.4 检查安全防护装置〔如呼吸器等〕是否齐全、有效5.4.4 密闭仓房,每个仓门应加锁并按 GB 2894 的规定X贴警示标志5.5 充气5.5.1 气调工艺5.5.1.1 气调杀虫虫口密度达到一般虫粮与以上等级时,应与时充气杀虫,达到防治目的后,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补气5.5.1.2 气调防虫根本无虫粮,上层平均粮温超过 20℃ 时开始充气防虫,氮气浓度低于工艺浓度时,应与时补气5.5.1.3 气调储藏无虫粮,上层平均粮温超过 25℃ 时开始充气储藏,氮气浓度低于工艺浓度时,应与时补气5.5.1.4 对新入的局部水分偏高的粮食,宜在水分平衡、粮情稳定后充气5.5.2 工艺浓度5.5.2.1 气调杀虫维持氮气浓度 98% 不小于 28 天5.5.2.2 气调防虫维持氮气浓度 95%5.5.2.3 气调储藏维持氮气浓度 90%~95%5.5.3 充气方式5.5.3.1 连续充气变压吸附制氮设备可采用该工艺从粮堆上部充气,粮面薄膜鼓起时,从地上笼风道口排气,持续充气,假如排气浓度达到小于目标浓度 3%~5% 时,停止充气,开启环流风机,均匀粮堆内浓度,当检测点浓度差≤2%时,停止环流。
根据仓内浓度情况,重复上述过程,使粮堆氮气浓度达到目标浓度假如使用气囊如此继续充气,使气囊隆起5.5.3.2 连续充气使用变压吸附制氮设备,且进展尾气回收利用的可采用该工艺从粮堆上部充气,地上笼风道口不排气,薄膜鼓起后,停止充气,8小时~12小时后开启环流风机,均匀粮堆内浓度,从地上笼风道口排气,排气氮气浓度大于85%的富氮空气可通入条件允许的其它仓;重复上述过程,逐步提高仓内氮气浓度至目标浓度后继续充气,使气囊隆起5.5.3.3 环流降氧膜别离制氮设备可采用该工艺,从粮堆上部充气,地上笼风道口不排气,薄膜鼓起后,将制氮设备的空气源采集口与机械通风口相连,抽取粮堆和气囊内的富氮空气,制氮设备将富氮空气中的氮和氧别离,氮气通过进仓管道充入粮面气囊气囊消失时,停止环流;重复上述过程,粮堆内的氮气浓度达到目标浓度后继续充气,使气囊隆起5.5.4 充气操作5.5.4.1 开启待充气粮仓的进气和排气阀门,关闭不充气粮仓的进气阀门5.5.4.2 按使用说明书开启制氮设备,调节氮气输出流量对目标仓房充氮5.5.4.3 根据制氮设备的可调节能力〔空压机和冷干机余量、空气净化处理状况、吸附塔的高径比和分子筛〕,充气初始阶段,以可调节的最低浓度和最大流量充气。
对于气调杀虫,当仓房排气浓度达到95%时,调节变压吸附制氮设备出口浓度为99%左右或膜别离设备出口浓度为98%左右,当仓房排气浓度达到97%时,调节变压吸附制氮设备出口浓度为99.5%左右或膜别离设备出口浓度为99%左右5.5.4.4 充氮期间应防止薄膜破裂或脱落5.5.4.5 每一阶段充气完毕后或粮堆氮气达到目标浓度后,先停止制氮设备 ,再关闭进气和排气阀门5.6 检测与分析5.6.1 充气时间按附录B测算,当粮堆氮气浓度接近目标浓度时,根据粮仓大小以与制氮设备产量每2小时~8小时检测一次各检测点氮气浓度,检测抽气速度宜为25ml/min,检测结果填入记录表,分析氧气置换效率5.6.2 气调防治或储藏期间,每天检测一次粮堆氮气浓度,检测结果填入记录表,分析氮气衰减与气密性的关系5.7 尾气利用5.7.1 当仓内氮气浓度达到85%以上时,在充分分析后可开展尾气利用以降低气调本钱5.7.2 不同粮食品种之间不能进展尾气利用5.8 散气5.8.1 秋季防结露通风前,采用自然通风散气,实施冬季通风降低粮温5.8.2 粮食出仓前,可采用机械通风散气,使粮堆内氧气浓度不小于19.5%。
5.8.3 粮堆散气前1个月内,一般不补气6 储藏日常管理6.1 粮情检测6.1.1 按 LS/T 1211 的规定检测三温两湿6.1.2 新粮气调可能出现粮情不稳定〔如粮温不正常〕,保管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仓检查6.1.3 气调储藏期间,一般每半个月一次入仓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气囊鼓起情况,气囊内有无结露6.2 控温储粮温度是影响粮食品质变化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耐热性较差的粮种,为实现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