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3286181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环境演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古地理学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 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 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第一节 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轮廓像平卧的镰刀。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一造陆

2、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 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1. 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2. 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 (约占60%)。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

3、;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三)海西运动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一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

4、前占优势的时代;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4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界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松柏科、苏铁科和银杏目的植物(裸子植物),5出现了爬行动物。二 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一)海陆与地形的变化1. 印支运动(三迭纪中晚期):使得古秦岭、故昆仑山等重新上升,云贵高原出露,横断山脉隆起,海水西退,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即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完整大陆。当时我国地形大势东高西低,河流向西流。2. 燕山运动(侏罗、白垩纪):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大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大地貌的骨架。(1)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及东北北部外,全国陆地连成一片。(2)在老构

5、造基础上发生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3)造成了东部的华夏式构造,包括华夏式山地和长轴为华夏式的盆地,并伴有广泛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 活动。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基础。(二)气候和生物的演变1. 气候转向温暖,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由于白垩纪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上燕山运动造成的断陷盆地发育红色风化壳。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于盆地中,发育成红层。在广大内陆盆地和东南沿海一带小型盆地内白垩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及岩盐等卤族元素矿产。2. 生物界:植物中松柏、苏铁、银杏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海洋中菊石类繁盛。晚三迭纪、

6、侏罗纪爬行动物时代是我国继石炭、二迭后的又一重要成煤期。陆上爬行动物极度发展,又称 三、第三纪自然地理环境(一)早第三纪 各地进行准平原化,地势趋于平坦。气候比较湿热,我国从北至南可分为三个较 明显的纬向自然景观带: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疏林草原地带,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广泛发育了红色风化壳。(二)晚第三纪晚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彻底改变了早第三纪的自然环境。1. 喜马拉雅山及台湾山脉褶皱隆起,古地中海消失,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从而奠定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彻底破坏了早第三纪坦荡的准平原化地形,东部的几个海开始大幅度下降,原来自东向西的河流被迫倒流。2. 由于欧亚大陆及

7、太平洋的对比关系产生东亚季风环流的形势,破坏了早第三纪行星风系所形成的自然带规律, 中国内陆大陆性气候加强。3.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东部地势相对下降,促进了西风的分支和汇合,这种动力作用加上高原热力作用,加强了季风环流,并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性质和分布。4. 在不断得到加强的季风环流和不断隆起的青藏高原共同影响下,使我国气候逐渐发生了分异,进而影响到整个自然景观分异,这种分异主要朝着三个不同组合方向发展: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1)东部季风区:近海,受季风环流影响深刻,在湿润充足的生境下发展为季风林区域。(2)西北内陆区:由原来的近海地区变成了内陆地,由于青藏高原影响的不断加强

8、,使之逐渐向干旱景观发展。(3)青藏高原区:自身的不断抬升,破坏了水平地带结构,逐渐形成高寒景观。由于海陆的巨大对比关系及青 藏高原的隆起,到晚第三纪末,我国自然环境由单一环境朝着多极方向发展。到晚第三纪,太平洋海水向西侵入大陆,形成东海、南海、黄海等,大约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才形成渤海,所以 说,晚第三纪已基本奠定现代的海陆轮廓。第二节 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景观形成与演变 最大特点是具有轮逥性变化的现象,即冰期与间冰期,海侵和海退、地壳的上升和下降,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等 交替现象。新构造运动、冰期、人类发展是突出的三大事件。一、新构造运动:上新世末-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一)

9、特点:1.运动的继承性2.空间的差异性3.时间的间歇性4.形式的振荡性(二)地理意义:1. 使我国大地貌更加复杂,复杂的地形影响了气候上的水热分布,水热条件的差异又反过来作用于地表,发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现代特殊地貌。2. 新构造运动促使整个青藏高原不断强烈抬升,进一步加强了我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形大势,进而深化了东亚季风环流,加剧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异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小区域地形、气候的差异。(三)空间差异:1. 西部强烈隆起区: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地貌上表现为巨大的高原和高山。2. 中部升降交替以上升为主的地区:第二级阶梯,地貌上表现为高山、高原和巨大盆地。3. 东部下降区:第三级阶

10、梯和广阔的浅海大陆架。二、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是继震旦纪、石炭纪以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冰川活动。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对自然景观影响表现:1. 在许多较高山地,出现山岳冰川,形成冰川冻土地貌。2. 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的变化,使海岸发生大变迁,从而塑造了多样的河流阶地,水上、上下 三角洲及溺谷现象。3. 古气候的变化造成了黄土的堆积。4. 气候冷暖变化加强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使其成复域性和跨纬度分布。三、人类活动:第四纪也被称为“灵生代”人类发展可以分为古猿(Q1)、猿人(Q2)、古人(Q2-Q3)(尼安德特人)、新人(Q3)(克鲁马奴人)阶段。 人类出现后,人类活动就必然影响自然环境,这种影响决定于生产工具及生产水平发展的程度。1.建设性影响2.破坏性影响 第四纪冰川和古人类的出现是划分第四纪下限的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