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327828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简介丹霞山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杰出代表。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后相继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等殊荣。目前正在参加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989年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局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2005。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2007年XX市人民政府启动了丹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XX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

2、划2007-2020。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XX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主席令第47号、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国务院令第474号、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国家和XX省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一、规划范围、期限风景区总面积292 km2,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3625 -1134753,北纬245148 -250412之间。景观环境保护带扩大到外围公路,北部、西部基本沿S246省道新线,在建和新韶仁公路规划为界,东北、东、东南基本沿106国道和323国道为界,面积为81 km2。整个风景区控制总面积为373km2。公路外侧视线可达的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作为外围环境背景控制地带

3、。规划期限:20072025年。近期:2007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二、规划原则总原则: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统筹协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化原则三、风景区性质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兼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丹山碧水绿树田园相辉映,宗教、史迹和乡土文化特色浓郁,适于发展观光、休闲、科教、考察、探险旅游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地。四、规划目标将丹霞山发展成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乡村田园气息浓郁、科学文化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

4、杰出的风景名胜区,争取在近期内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远期将丹霞山培育成集观光、科教、休闲、考察、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中国风景名山品牌。五、规划分区与功能布局1、风景区规划分区:两带、五区两带锦江观光带、浈江观光带五区丹霞山景区、巴寨景区、韶石山景区、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2、风景区分区功能1丹霞山景区 主要功能为观光游览,次要功能为科教旅游、宗教旅游。2韶石山景区 主要功能为科教旅游,次要功能为考察探险、宗教旅游。3巴寨景区 主要功能为考察探险,次要功能为科教旅游、观光旅游。4飞花水景区 主要功能为观光旅游,次要功能为科教旅游、农耕生产。5仙人迹景区 主要功能为科教旅游,次要功能

5、为考察探险、康体娱乐。6锦江风光带 主要功能为观光游览,次要功能为康体娱乐、农耕生产。7浈江风光带 主要功能为观光游览,次要功能为康体娱乐、农耕生产。3、外围景观环境保护带规划东南部景观环境保护带 规划该区开发以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和度假旅游为主的休闲服务小区,重点建设规划的南大门选址位于该区。西部景观环境保护带 西部边界基本沿韶仁新公路为界。主要功能是开发休闲、度假、娱乐、会议项目。北部景观环境保护带 S246新线,在建以南向着丹霞山一侧用地。严禁在该外围景观控制地带建设工矿企业项目,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项目。六、容量及人口预测游人容量:日控制容量8.34万人次;年控制容量3044万人次

6、。总人口容量:18.44万人。近期末2015年风景区平均保有人口规模为2.03万人;中期末2020年平均人口规模为2.45万人;远期末2025年平均保有人口规模为2.89万人。七、分级保护与核心景区规划1、分级保护规划特级保护区:金龟岩地质地貌与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大石山地质地貌核心保护区和大湖坑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严格禁止与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各种项目建设。一级保护区:核心区之外的典型丹霞地貌分布区。该区严格限制在区内设立大型服务设施和总体规划规定外的景区公路。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外围。该区可根据乡村发展和旅游活动的需要开筑景区公路、机耕路和马路,以及结合游览需要建设游船码头、公厕等小

7、型游览设施。 三级保护区:指风景区范围内,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区域。该区可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点。2、核心景区规划核心景区范围包括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大部分范围 ,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应根据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的相应保护措施实施严格保护;应该尽快在实地明确核心景区界线,划界立桩;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八、景观系统和风景游赏规划1、丹霞山景区:以典型而奇特的丹霞地貌风光为景观特色;以丹霞地貌、宗教名胜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游赏内容。游赏项目以登山攀岩、揽胜、寻幽访古、科教、宗教礼仪为主。2、韶石山景区:以古石窟寺遗迹和众多古山寨为景观特色;人文景观是其

8、游赏一大亮点。游赏项目以访古揽胜、寻幽寄情、摄影写生、观测研究为主。3、巴寨景区:以大体量丹霞山块为景观特色;本区为针对自助游和探险游游客的徒步探险区。游赏项目以登山攀岩、探胜探险、森林浴、摄影鉴赏、野餐露营、考察研究为主。4、飞花水景区:以飞花溪峡谷、飞花瀑布和梁状丹霞地貌山块为景观特色;本区以大型丹霞地貌和峡谷、瀑布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为主。规划对原有村落和田园进行保留,并适量发展农业优势的旅游观光业。游赏项目以登山观光、劳作体验、民俗活动、摄影、避暑度假为主。5、仙人迹景区:以梁状丹霞地貌和大面积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景观特色;本区适宜发展丹霞地貌观光和原始山野探险考察活动。游赏项目以探胜探险

9、、摄影鉴赏、考察研究为主。6、锦江观光带:以山水田园风光组合曲流峡谷为主体;本区重点开发沿江旅游带,并实行有效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游赏项目以水上观光、漂流、摄影鉴赏、水上表演为主。7、浈江观光带:以低丘平原为景观特色;本区开发为城郊型休闲游赏区,结合康体、休闲、娱乐功能开展森林游憩、乡村风情、休闲度假、水上观光、游船、摄影、拓展运动等活动。九、游览设施规划规划将游览设施分为四级:即服务基地、服务中心、服务村、服务点。1、服务基地:是辐射范围较大,跨景区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基地,各种服务配套齐全,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北大门基地丹霞山对外的主要出入口,起着树立丹霞山对外形象的作用。在目前丹霞山外山门服

10、务区的基础上发展。南大门基地基于韶赣高速将来开通后游客的需要、风景区的发展以及XX市区的需要这三方面的要求,选址水口为南门服务基地,在功能定位上与北山门互为补充。2、服务中心:对进入风景区的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同时吸纳辐射范围内需要迁出的农民,形成服务社区。规划设夏富、湾头、古溪三个服务中心和周田旅游镇。其中夏富是风景区内部最高级别的服务单元,古溪、湾头和周田旅游镇位于风景区范围以外。3、旅游服务村:相当于景区级的服务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力。规划新建芙芷坝、白莲、暖坑、水江、罗江、黄竹、长坝、较坑、龙坑9个服务村。4、旅游服务点:是主要景点附近的小型服务单元。规划瑶塘、中旅、白水坑、车头、岭背、牛

11、鼻、麻坑、陈屋、扁寨、白泥芬、上洞、矮寨、飞花水、乱石滩、九年坑等15个旅游服务点。十、基础设施规划1、道路交通规划1风景区车行道系统:风景区内部车行道路系统划分为风景区主通道、风景区次级路、内部乡村道兼旅游车道。1主通道:在风景区内沿锦江河谷建设自北向南的人字型道路轴线。主通道一:仁化群乐车湾夏富瑶山芙芷坝水口;主通道二:芙芷坝黄竹湾头五里亭2次级路:在原有的村道机耕路基础上改建,分布在外围的丘陵区和农耕区。3乡村道路兼旅游道:在旅游区内执行一定的旅游道职能的乡村道。2风景区步行道路系统:分为观光步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观光步道系统主要修建在特级保护区以外的风景质量高、景观集中

12、地带,面向大众旅游者。结合游赏单元规划设立长老峰、僧帽峰、坤元山、九龙溪、巴寨、观音山、飞花水、仙人迹等18个主要观光步道系统;沿锦江、浈江风光带设置沿江的步行游览道系统。科考步道系统主要分布在特级保护区及其边缘区不对普通旅游者开放的区域。规划设立韶石山特级保护区、大石山特级保护区和大湖坑特级保护区考察步道系统。旅游马路系统在较长距离内没有车行道或不适宜开辟车行道的地段,开辟旅游马道,兼具旅游步道的功能。开辟韶石XX部一线马路系统、芙芷坝水江马路系统、沿浈江北岸马路系统、大石山马路系统、观音山马路系统。3水上生态游览系统:规划锦江和浈江两条水上生态游览航线。锦江水上生态游览航线上游起点为丹霞镇

13、黄屋村的狮头岩,下游至锦江与浈江交汇处,全程33km,途中共设9个码头。浈江水上生态游览航线 规划在浈江水上游览线上游起点为周田镇的浈江大桥,下游至湾头电站坝址,全程约30km,共设10个码头。2、给水规划1水源规划锦江风光带:规划利用锦江丰富的水资源,并在锦江上游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浈江风光带:规划利用浈江丰富的水资源,并在浈江上游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丹霞山景区:接驳仁化县市政供水管网,并沿国道106规划新增一条DN200供水管至丹霞山管委会。韶石山景区:在浈江服务基地或服务村段上游地区规划设置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巴寨景区:规划设置高位水池储存山泉水,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飞花水景

14、区:规划以飞花水作为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仙人迹景区:在浈江服务基地或服务村段上游地区规划设置取水点,并设置净水一体化设备。2用水量预测:近期用水量为1.0万m3/d;远期用水量为1.2万m3/d,其中本地居民、服务人员和内部人员的用水量为7500 m3/d,高峰期游人用水量为4500 m3/d。3、排水规划1污水规划:风景区内新建区的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已建成区域近期保留现有排水状况,并逐步改成截流式合流制,最终改造成雨污完全分流制。污水总量近期0.55万m3/d,远期0.66万m3/d。污水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技术处理。2雨水规划:遵循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

15、,并以自排为主。雨水分区的划分根据山脊线和雨水受纳水体。雨水管渠尽可能结合地形,并沿规划路顺坡敷设,以减少埋深。4、邮电通讯规划 规划将通讯架空线路改用地下电缆。拆除现有宏蜂窝,采用微蜂窝,覆盖整个风景区。在飞花水景区、仙人迹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各增加35个光节点,以改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的质量。规划在丹霞山景区、飞花景区、仙人迹景区、韶石山景区、巴寨景区规划设置邮政网点各1个。网点采用附设式建设。5、供电能源规划 预测规划区近期、中期、远期的电力负荷分别为5500、7500、11000kW。规划利用风景区周边原有变电站改造后对风景区进行供电。规划拆除35kV 瑶山-丹霞线、仁化丹霞线,并改为电缆沿电缆沟敷设。架空线、开关站、开关箱、配电室、箱式变压器、分支室、分支箱的建设与改造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近期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的防治,推进主要流域的综合整治,强化主要河流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集中建设完成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远期规划水体污染得到彻底治理,并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深度,实现水环境系统的良性生态循环和生态安全。大气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继续加强工业点源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