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爱心与教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3266756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后感《爱心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爱心与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心与教育主要内容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读后感爱心与教育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 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 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 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 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 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 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 一张贺卡、几句诚心

2、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 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 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 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 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 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 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

3、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 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 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 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 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 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 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 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 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 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 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

4、大的 爱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 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页的教育手记 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 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 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 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 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 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 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

5、的“朽 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 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 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 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 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 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 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 造这样的奇迹。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 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 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 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 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 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 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