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3260701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语文中考考前冲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中考前冲刺资料记叙文 1.梳理情节(一般为表格) 确定位置(注意圈画) 分析:主语;字数 注意:完整,具体 注意限制语 2.心理活动(表格) 所有情节(圈画) 神态,心理:从语言,动作反推 从事反推 注意限制语 因何事而 ;扣对象各自分析 3.赏析 概括句意 修辞:写法+作用+对应内容+特点 细节:“哪些词”生动形象地写出 特征,包含 情感 4.内容理解 因何事引出 因何人引出 各事对应特征及情感(有时需写出)例:”我”为什么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东城2012期末) ”我” 于勒 5.指代 例:的原因: 的内容: 从原文中找 6.段落作用 内容上:段意;对象特征;包含情感 结构上:为下文

2、 做铺垫/伏笔 与上下文 呼应/照应 照应;相同相似相像 与上下文 形成对比/衬托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线索 本身特点:侧面描写 插叙 补叙 开篇作用:引出对象/论题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背景(时间,地点,气候,事件) 渲染 气氛,突出对象 特征 包含 情感 与上下文的关系:与 形成对比,突出 为下文 埋下伏笔 与上下文 相照应/呼应 为下文 做铺垫 多处照应作为文章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设置悬念(开篇的环境描写) 暗示故事结局 留下回味与思考空间(结尾的环境描写) 照应题目 伏笔对后文某个结果的暗示铺垫(事)引出下文 7.人物写法分析(注意层次:运用首先;然后;最后;通过 写出) 事+修辞(写法)

3、+特征+情感 8.人物性格理解 在 的情况下, 做了 的事,“哪些细节”写出人物 的特点9.题目含义 解释题目 对应内容 特征 情感 包含 道理 10.一层层递进的好处 将情节推向极致,使感受更强烈 多情节展现一个场景11.作者感受: (叙事写景之后) 情感 道理 12.联系生活实际: 举例+分析 (例子(一一)(对)(应)观点)选择题(修辞) 点出修辞 修辞作用 对应内容 对象 对象特征 情感说明文 1.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填空) 由内容说明方法反推对象特征(全文某段) 完整;扣紧对象 2.说明层次 首先 ;然后 ;最后 说明+对象特征/观点;使用 (说明方法) 3.梳理概括 下定义: 概

4、括步骤:动词+对象 4.*说明方法 举例子 引资料 (答案在例子或资料后) 5.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例:不能调换的原因) 6.说明角度(本段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全文/段落/材料:观点(常考) 对象特征 事例归属* 例:玉文化 楼 玉皇大帝 玉兔的诗句 建筑 宗教(道) 文化 7.说明语言:生动,准确 不能删去的理由 (*“之一”能不能删去:不能+词义+对应内容+删去后果+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 首先考虑删去部分由哪些内容组成,其次注意审题(结合划线句子上下文) a.删去部分是否为未删部分主干(涉及的对象) b.删去部分是否为未删部分原因前提条件性质etc. c.删去部分是

5、否与未删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概念(使 解说不完整)b.删去部分是否与未删部分有照应关系 e.删去部分是否与未删部分有指代关系 f.删去后与事实不符/太过绝对g.删去部分是否与前后有承上启下关系(句子;段落) h.删去部分是否与上下文有照应关系 i.删去部分是否与上下文共同强调对象哪方面(观点) j.删去部分是否为后文 内容介绍的前提(衔接不够自然) 不能调换的理由 句子a.甲句承接上文 (内容对象特征)/与上文 关系密切 b.乙句引出下文 (内容对象特征)/与下文 关系密切 c.调换后强调的重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 d.甲句与乙句间有(递进)关系(乙句有特定词语时) e.甲乙句前后有对应词语,使其顺序

6、不能调换 词语 a.调换后搭配是否妥当 b.甲乙句是否有逻辑关系 c.甲词与前文是否有承接关系 d.乙词是否引起下文 e.甲乙对调后是否影响前后结论 f.甲乙是否与上下文有对应关系 段落概括段意 判断两段是否有逻辑关系 判断是否有对应关系 是否承上或启下8.链接材料 a.印证(说谁找谁):由材料推对象(对象的哪方面) 判断 扣对象,查找对象概念(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将材料内容代回概念 b.新发现(补充):补充了文中的哪个内容(原文) 补充了什么内容(归纳材料)c.解释现象:概括现象 由涉及的对象在文中找印证点 结合材料答题d.判断分析:在原文找出对象的概念 将材料中的内容替换到概念中提问往往是答

7、案的方式,也是寻找答案的方向议论文 1.论点:查找概括论点 论点是如何提出的位置:a.开头:开门见山 举例或引用分析后 b.中间:承上启下句 c.结尾:总结句 d.标题:(注意完整) 由事例反推 由论题反推:讲哪方面 例:读名著应 写给谁 例:中学生应 文段首先举了 例子引用 名言,然后进行分析,阐述 (重要性),进而提出文章论点 (中心论点:作者第一次提到的观点) 2.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举了 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 (观点),使人信服 b.引用论证:引用 (名言),具体有力地证明了 (观点),使人信服 c.正反对比论证:把 (例子)与 (例子)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 的观点 d.比喻论

8、证: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道理/观点),使说理浅显易懂 3.论证角度(文章从哪方面进行论证):观点 论题哪方面 (由事例名言比喻等在证明某些内容反推) 4.*论证过程 文段首先提出 (观点),然后举了 (例子)来阐述/证明 (论题哪方面观点),最后得出 (结论) 5.论点与材料间关系 a.事例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列出论点将事例的各内容依次填入观点因此它可以证明论点b.选择事例c.用一段话建立论据与论点之间关系 6.开头的作用 举了 例子引用 名言现象 概括事例 例子是否在阐述 (内容道理) 举例的用意:引出下文(观点某方面论述) 例子本身特点(作者用意)(如:比喻) 同时借 (例子)对 进行形象生动阐述现象引发思考激发阅读兴趣提供理论依据树立批驳对象 7.例子不能调换的理由 *先概括各段在证明什么观点事例 哪方面分析两段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 两段内容与前后观点(表达)是否有对应关系 调换后会否导致事例不能证明观点点出全文论点,而后谈各段论点是怎样的关系8.句子特点:修辞/关联词 表达上作用 强调的观点9.题目的理解 修辞+作用 论点 与文章内容是否有关10. 论点 事例 /名言分析 总结 a.事例为何可以证明论点 b.写一段分析(建立论点与论据关系) c.选择 d.写结论补充事例观点e.比喻正反对比引用为何能证明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