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3260051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近日,我重温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着,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再次感受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分化到融合的过程。正如书中所分析,周朝后期中央权威下降,官师一体走向官、师别离,由此产生了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按西汉时期驰名学者刘歆所分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随着秦、汉中央集权统治

2、的建立与稳固,儒家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官学,并在开展过程中逐渐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来的佛家思想所长,在宋朝时形成了儒释道合流的新儒学。通过不断融合实现完善开展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系统地答复了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修身养性、追求幸福。无论是作为入世哲学的儒家,还是作为出世哲学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与自身的关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内圣,就需要注重内在修炼,修炼的重点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办法论上,新儒家“陆王心学引入了佛学中禅宗顿悟的办法,“先立乎其大者示例“仁然后以敬存之,强调通过“格物正事实现“致良知;新儒家“

3、程朱理学那么强调尊“理养“气,“气,使人各不相同,并认为通过个体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实现个体高兴。道家更关注于人如何获得自身幸福,通过追求个体自由自在地开展实现相对幸福,通过“以理化情实现绝对幸福。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儒学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对他人的博爱,并且这种博爱由孔子时期分为“君子、“小人有差异的爱演变成了孟子时期无差异的爱。道家虽然不主张损害自己利益去关爱他人,但也反对损害他人利益。就连武士阶层出生的墨家,也强调主张“兼爱,并将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卫为主的“非攻范围。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家国天下、内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

4、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国天下,路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办法是构建一套以“礼对君子和“刑对小人为核心的人伦和社会治理体系示例三纲五常等。然而,现实中,“内圣的人,未必能成为“外王,示例,奉行“仁义的宋襄公失败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却成功了。对此,儒家给予的“内圣外王的解释是:“内圣可以为“外王,“内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选,但“内圣不一定最终成为实际的“外王。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的真谛,无论在什么状态、无论在什么职位,我们都需要尽力做到“内圣、主动做好自己、承当好自己的职责,这本身就是在践

5、行“家国天下的幻想。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知行一体。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儒家与道家、佛家的融合,新儒家的“程朱学派将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强调“天理,人的行为应遵循天理,实现“天人合一。新儒家“陆王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那么将宇宙视为一个精神的整体,“心即理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实现“致良知。而道家那么认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运行规律“常。中国哲学根植于中国社会环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开展历程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系统解释,然而,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学并未

6、真正解决人们的动力问题。早期儒学认为一切天定,要求人们“尽人事、听天命,新儒学认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决“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的问题。在鼓励约束机制上,采用外部的“礼、“刑对人们不合乎社会标准的行为予以标准矫正,不足可靠的、分散在个人身上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这样必然导致社会监督本钱过高、效果不甚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补充,根据道教,个人自觉修身可以实现长生不老;根据佛教,个人据礼行事、遵纪守法是前生“业的“果和来世“果的“业。事实上,我们知道,促进资本主义快速开展的新教伦理的核心动力机制也是建立在个人根底上的为了赎自身的“原罪。当前,我们国家正

7、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整体国力的显着增强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撑持,需要构建适应我国当前历史开展阶段的、统一的、强大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主流哲学思想体系。如何基于个体自我监督而非社会监督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动力机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因应当今中国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变化。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与高度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已经从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经济转向以大规模组织生产为单元的工业经济和效劳经济,人们的社会组

8、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下降,与此对应,集体、组织和单位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回升。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显现,家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下降。此外,由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由基于血缘的家族生活方式向基于共同社区和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转变,由此,人们的自我涵养不可防止地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必将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去血缘、“去家族化。最后,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开展,超道德力量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弱,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追求探寻规律性而非神秘力量。这些新变化,对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开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然那么,解题者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