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3256685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雅礼雨花中学 刘炜伟一、选题原因:1、 学生描写人物外貌平淡乏味,千人一面,不能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2、 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作品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七年级下册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反讽、素描、渲染等手法,为学生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外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提供了基础支持。因此,此课题适用于八年级下期或者九年级上期。3、 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此选题,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综合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情感。二、文本选择和改编:(一)教材文本:1、 藤野先生中“清留学生”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借以回顾“反讽之法”和“素描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2、 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借以回顾“渲染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3、 改编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将多个段落的内容,组合到一个段-落中,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感知“欲扬先抑之法”;其二,引导学生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三,找到标志性词语然而。(二) 其他经典:无(三) 学生作品:两篇学生描写“刘老师”外貌的优秀作品。1、 使用“渲染之法”的习作。2、 使用“欲扬先抑之法”的习作。目的:通过对比,比较两种手

3、法的不同效果,分析“欲扬先抑之法”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处,即抓住特征,由表及里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3、 抓“初看、再看、深看”等词语。4、 总结相关技法:抑则多点,扬则聚焦。三、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及教师反思:(一) 情境引入:星城实验中学送课:聊天式引入师:我叫刘炜伟,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为了与大家见面,我特意打扮了一下,大家看看老师这个样子,你愿意关照我吗?为什么呢?生1(笑):愿意,您看起来挺可亲的。生2(平静):还行吧,您是新老师,我们会配合的。反思:设计本意是为了引出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绘,借以引入课题,效果不佳。缺点两方面:1、未能引导学生的描绘进入“具体”的层面。2、“会关照吗”

4、这样的问话,重点偏移,学生出现其他答案,也是情有可原的。雅礼雨花中学示范课:解题式引入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欲扬先抑绘人物,大家说说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师:描写人物的什么?生:外貌。反思:解题式引入,针对性强,开门见山,但是过于公式化,学生的情绪未能得到激发,显得单调无趣。(二) 明确概念:1、 概念引入:(1) 出示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片段,让学生朗读和辨析手法。反思:优点:为学生认知和运用“欲扬先抑”描写人物外貌提供了基础支持,一方面让学生学习通过概念定义某种写法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抑”和“扬”的部分均要用到“渲染”之法,形成铺垫。缺点:耗时较

5、多,且岔开了教学的主线,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精简。(2) 出示改写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片段,分层朗读,提出三个思考题:1、文段可否分成两层,为什么?文段中哪个词语体现了语义的变化,应该重读?两个层次的朗读,感情色彩应该如何变化?2、谈谈你在朗读中,感受到的作者内心对这个人物的情感。3、如果把第一层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反思:其一,三个问题提得精准,从“抑与扬”的逻辑关系、“先抑后扬”表达的情感、“不抑只扬”和“欲扬先抑”的对比分析三个方面提问。其二,三个问题由易到难,逻辑清晰,学生回答任务轻松完成,耗时不多,效果不错,为下文界定定义做了良好的铺垫。2、 概念界定: (1)幻灯片出示

6、概念: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2) 教师讲授概念。反思:此技法界定出自百度,略微浓缩改编,还嫌繁琐,还可更简明。(三) 范文探究:1、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改编版:(1)请学生辨析:哪些词语和句子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丑陋,那些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美”。 (2)共同探讨:如果把“写丑”的部分都去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7、3)总结出手法作用一:人物外形的“丑”与灵魂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表达对人物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反思:此处讨论,纯属多余,重复了上面的环节,浪费了时间 。2、 出示学生习作一:运用渲染之法描写的“刘老师”的外貌。(1)请学生朗读,并谈谈阅读感受。(2)教师自己谈阅读感受。生1:我觉得写得挺有诗意的。生2:有点太夸张了,“魔法球”“精灵”这些比喻,我觉得不太恰当。师:我也这么觉得,有点太肉麻了(群生笑),这是写的史庭鸿暗恋的那个女孩吧?(哄笑阵阵)反思:1、以教师自身为模特,以学生作品为讨论文本,拉近了学生自身写作体验与写作技法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讨写作技法,发表见解的热情。2

8、、巧妙运用学生否定性的评价,引出和另一篇学生作品的比较。3、 出示胡可晴的习作:运用欲扬先抑之法描写的老师肖像。(1)请作者自己朗读,说说想法。(2)同学们谈阅读感受。(3)老师总结作用和技法。胡可晴:我也说不清楚,大家说吧!生1:我觉得挺真实的,至少比上一篇让人感觉真实一些。生2:觉得真的把刘老师写得挺美的,而且写出了神韵的感觉。师:我觉得欲扬先抑的手法,能用作者的眼睛来引导读者的眼睛,从表层的丑(群生笑)深入发掘人内心的美,让人感觉真实而深刻,我觉得胡可晴对刘老师的美就发掘得挺深刻的,不像拍马屁。(群生大笑) 反思:此处的对话是最有意思的,作者、读者和写作对象三者同谈感受。作者写作时,内心

9、有对象,内心有读者;读者品评时,既可从自己内心直接的感受去探讨,亦可从作者意的角度去思考,还可听到写作对象自身的想法。相对于过去作文中,作者、读者和写作对象彼此隔绝,无法沟通的状态,此时的课堂讨论真是弥足珍贵。学生作文因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只有阅卷老师一个读者,因此,大量的孩子写作时没有读者概念,没有对象感,写作也只图完成任务,这是个极大的缺陷。因此,在课堂讲评的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评,同时,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用最快的时间和最经济的方式让学生的习作让大家看到,如果能得到更多的评价就更好。如采用班级作文专栏的形式,尽量多粘贴学生的作品,就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最简单的方法。(四)写作实践:

10、1、“试用150字左右,为语文周老师(数学吴老师)进行一段外貌描写,请使用“欲扬先抑”之法。”要求学生十分钟之内完成习作。2、学生朗读习作。3、教师点评习作,并总结技法要点。 1、过渡之法: (1)转折之法:“但是”“然而”“可是”等。 (2)递进之法:“初看,再看,深看”“若是初次见面,相处久了”“远远打量,靠近一看”等。 2、渲染之法,营造落差: (1)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2)“抑”宜多点,“扬”宜聚焦。反思:1、设计写作习题时,在星城实验中学是要求写语文周老师,在雅礼雨花中学是要求写数学吴老师,学生兴致很高,说明学生的写作欲望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而且就是身边天天可见的老师,让孩子们觉

11、得有东西可写。2、但是从写作速度和效果来看,校际间的差异非常大。星城实验中学的孩子十分钟,只有一个孩子完成了一百字左右的文段,大部分的孩子只完成五十至八十字,有近两成的孩子一字未写。雅礼雨花中学229班的孩子百分之八十完成了一百字以上,一个孩子一字未写。这种差异性一方面与星城实验中学不是我带的班有关,但是,也体现了不同学校和班级写作水平的巨大差异。这一差异,在我们设计课堂时,应该充分的考虑。水平较底的孩子,可能还是要先解决“怎么观察”和“写什么”的问题。3、从学生习作反应出来的问题来看,技法点拨的最后一个要点“抑”宜多点,“扬”宜聚焦是最关键的,孩子们“抑宜多点”做得非常好,渲染夸大十分出彩,

12、但是,如何做到“扬宜聚焦”呢?很多孩子的作品是抑得彻骨,但是扬得疲软。这当然和少年的心性浮浅好丑有关,但是,也反应出了老师在点拨的过程中,还是没有切中要害。五、课堂总评:综上所述:我认为,“语言学用,读写一体”的写作课无疑比传统的写作课更加实用,更加简便有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是非常有效的。从欲扬先抑绘人物这一节课来看,成功之处:1、 选题抓住了“丑”与“美”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抑”与“扬”两条思路,去观察和发现身边人外在样貌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美的眼睛。2、 集中利用“教材”“教室”和“课堂”形成写作的微型生态系统,即“由教材引发”,“以教师为对象”,“

13、以学生习作为蓝本”“以学生为读者”,形成交互关系,充分的发掘了课堂的写作能量,发挥了课堂写作教学的最大效益。不足之处:1、 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两次上课均暴露了学生写作的基本门槛未突破的问题,即“写什么”。在以后的语言学用课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广泛的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先突破这道门槛。2、 范本探究部分略显薄弱,教材文本和学生习作文本的分析均停留在基本逻辑的探讨,未能紧扣“如何抓外貌当中的一个点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这一难点来探讨,因此,后来学生作文中出现“抑得彻骨,扬得疲软”的问题也是必然的。以上两点问题都说明,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出发点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需要”这个点上,对学生作文的问题和困难调查研究不足,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