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物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324982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聚态物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凝聚态物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凝聚态物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凝聚态物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凝聚态物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凝聚态物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聚态物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11凝聚态物理的历史和发展11.1萌芽时期11.2诸多物理学科的融入21.3现状22凝聚态物理的研究22.1半导体物理的研究32.2超导物理的研究42.3纳米材料的研究53凝聚态物理的展望64不同络合剂对LiFeP04的实验研究64.1实验仪器64.2实验药品74.2.1 LiFeP04851 样品74.2.2 LiFeP04-852 样品84.2.3 LiFeP04-853 样品84.2.4 LiFeP04-854 样品94.2.5 LiFeP04-855 样品94.2.6 LiFeP04-856 样品104.3实验步骤104.4实验流程图104.5 XRD数据分析114.6 VSM数据

2、分析13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凝聚态物理的理论发展与实验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前三个部分是对凝聚态物理学的理论发展进 行回顾与阐述,其中包括凝聚态物理的历史和发展、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和凝聚态 物理的展望。最后一个部分为LiFeP04样品合成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850摄氏 度煅烧时,不同络合剂对LiFePO4样品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乙二醇作为络合剂的 样品最好。1凝聚态物理的历史和发展凝聚态物理学起源于19世纪固体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70年代特别 是80年代之后,由于固体物理学和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涉及的概念体系也 开始变迁的转移,固体物理学这一名词常被“凝聚态物理学”所取代。随

3、着液体 物理,半导体物理,超导物理,纳米材料等科学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逐渐成为 物理学科内一门不可或缺的分支。1.1萌芽时期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性质、它的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 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学科。19世纪,人们对晶体的 认识逐渐深入。1840年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特布拉维导出了三维晶体的所有 14种排列方式,即布拉维点阵。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发现了 X射线 在晶体上的衍射,开创了固体物理学的新时代,从此,人们可以通过X射线的衍 射条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1984年发现准周期结构以及分形结构中波的传播 都存在一些新现象。在低温下考虑波的相干性,

4、电输运现象会出现一些新结果, 在介观物理领域中观测到一系列反映量子相干性的效应。由此看来,固体物理学 范式扩大,由周期结构到非周期结构,可以容纳许多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能带理 论是建立在单电子近似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忽略了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但实际 上这种相互作用总是存在,因而在能带的计算中需要引入相应的修正项。5060 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子密度泛函理论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朗道的费米液体理论 也表明了其元激发(准粒子)仍和费米气体相似,而相互作用则导致这些粒子“穿 衣戴帽”。但是电子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质的跃变;交换相互作用引起了铁磁性 与反铁磁性,电子与声子相互作用导致了电子的配对(BCS理论

5、)而出现超导电 性。另外,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引发了金属到绝缘体的转变(莫特转变)。这些工作引起科学家对相变问题的重视。也引导了从固体物理学渐变为凝聚态物理学。1.2诸多物理学科的融入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之后,由于固体物理学和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涉 及的概念体系也开始变迁的转移,固体物理学这一名词常被“凝聚态物理学”所 取代。固体物理学的不足之处是对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不够重视也变得非常明显, 凝聚态物理学的诞生正好弥补其不足之处。从固体物理到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 理学的内容不断被充实、拓展,进而融入了液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超导物理, 纳米材料等,凝聚态物理逐渐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科。1.

6、3现状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由大量微 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间的相互 作用、运动规律及其物质性质与应用的科学。它是以固体物理学为主干,进一步 拓宽研究对象,深化研究层次形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除了晶体、非晶体与准晶 体等固体物质外,还包括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各种凝聚态 物质,内容十分广泛。近年,对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温超导及 相关强关联体系的基本电子性质、低维自旋和电荷系统、纳米功能材料的基本电 子性质研究、自旋电子学材料基本性质等。以下为近20年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 执占:八、八、(1)准晶

7、态的发现(1984年)(2)高温超导体的发现YBaCuO2 (钇钡铜氧化物)(1986年)(3)纳米科学(1984年)(4)材料的巨磁阻效应LaSrMnO3 (1992年)(5)新的高温超导材料MgB2 (2001年)2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从最开始的固体物理,拓展到了液体物理,从晶体 拓展到了非晶体,更有超导物理,纳米材料等。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 进展。目前,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温超导及相关强关联体系的基本 电子性质、低维自旋和电荷系统、纳米功能材料的基本电子性质研究、自旋电子 学材料基本性质等。2.1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布洛赫的能带理论为半导体物理的形成奠定了

8、理论基础。此后,威尔逊在用 能带理论解释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的区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杂质能级的概念, 对半导体导电机理有了新的认识。1939年,原苏联的达维多夫、英国的莫特、 德国的肖特基各自独立提出了有关半导体整流作用的理论。在理论探索的同时,从20-30年代开始,有人试图制造晶体管,但未能获 得成功。晶体管的发明是固体物理学发展的产物。而通过制订严密规划并组织科学家 攻关,则促进了这一成果的取得。从30年代起,贝尔实验室研究部下属真空管 分部主任凯利一直考虑用某种新的器件取代真空管,因为真空管有许多缺点,不 能满足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要求。凯利认为,应制订一个研究规划,深入地探索 半导体,而

9、先不考虑实用。1939年,凯利集中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给他 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充分的研究自由。1945年,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固体物理研 究组。理论物理学家肖克利任组长,成员有巴丁和布拉顿等人。他们拟订了周密 的研究和实验方案,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肖克利提出了“场效应”的预言。巴丁 提出了半导体表面态和表面能级的概念。这些都对半导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随着每一个新观点的提出,他们不断修正实验方案。1947年12月23日, 他们终于成功了。巴丁和布拉顿在一块锗晶片表面安放了两根非常细的钨金属 针。一根固定,另一根是加有负电压的可精密移动的探针。锗片背面焊有一根粗 一点的金属丝。当探针移动到距离

10、固定针0.05毫米处时,流过探针的电流发生 微小起伏,竟引起固定针与锗片背面粗金属丝之间电流的大幅度变化。他们终于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点接触晶体管。肖克利等三人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1949 年,肖克利小组又提出了 PN结的整流理论。1951 年,他们又制造出NPN型和PNP 型晶体管。1954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的第一只硅晶体管上市。1960 年,霍恩尼公司和法尔奇德公司相继发明出平面晶体管,使半导体器件发展到一 个新阶段,并为集成电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晶体管的出现,促进了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58年,日本的江崎玲於奈发 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现象,并制造了隧道二极管。近年来

11、发现的“电子-空穴 液滴”现象引起人们的兴趣。1978年,科学家获得了电子-空穴液滴的照片, 取得了研究的进展。物理学家希望对此研究会完全弄清纯半导体内的各种元激发 间的相互作用,并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2.2超导物理的研究19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低温下液化了大部分当时已知的气体。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将最后一种难以液化的气体氦气 液化,创造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269C(4K),并且发现了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现 象。超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长足进 展,临界转变温度最高纪录不断刷新,超导研究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学中最热门 的领域之一。

12、早在1911年,荷兰的昂纳斯首次发现了在4.2K时水银电阻突然消失的超导 电现象。1933年,迈斯纳(1891-1959)发现超导体内部的磁场是保持不变的,而 且实际上为零。这种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另一个基本特性,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1935 年,伦敦兄弟(F.London,1900-1954; H.Lon -don, 1907-1970)提出了 描述超导体的宏观电动力学方程一一伦敦方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超导物理研究发展很快。1950年,弗留里希提出电 子和晶格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子间的相互吸引是引起超导电性的原因。同 年,麦克斯弗和雷诺等人同时独立发现,超导的各种同位素的超导转变温度

13、T 与同位素原子质量M之间存在如下关系:Tc*M t-a ;对于一般元素,a1/2 这叫同位素效应。1957年,巴丁、库柏和施里弗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的微观理 论:当成对的电子有相同的总动量时,超导体处于最低能态;电子对的相同动量 是由电子之间的集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超流动性;电子对的 集体行为意味着宏观量子态的存在。这就是著名的BCS理论。它成功地解释了 超导现象,标志着超导理论的形成,对后来的超导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72 年,巴丁三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1962年,英国年仅22岁的研究生约瑟夫 森根据BCS理论计算出,由于量子隧道的作用,可以有一直流电流通过两个超 导

14、金属中间的薄绝缘势垒。这就是直流的约瑟夫森效应。他还提出了交流的约瑟夫森效应。他的预言被以后的实验证实。人们利用约 瑟夫森效应制成了极其灵敏的探测器。1973年,约瑟夫森获诺贝尔物理奖。自超导电性发现起,人们就尝试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但超导电性还不能在各 领域广泛应用的障碍在于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太低。因此,从昂纳斯的时代开始, 人们一直在寻找高临界温度的材料。80年代以来,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取得长 足进展。1986年1月,瑞士的缪勒和柏诺兹经过3年艰苦探索,用钡镧氧化物获得 了 30K的超导转变温度。1986年4月,他们在德国的物理学杂志宣布了这 一成果,但未引起同行重视。其原因之一是论文只提到了

15、这一材料的零电阻效应, 而没有对抗磁性作探讨。1986年10月,他们再次投稿,肯定了所制备的样品具 有完全抗磁性。不过这篇论文迟至1987年才发表。1986年11月,日本的内田 等人按照缪勒等人的配方制出了类似材料,并证实了它的完全抗磁性。至此,缪 勒和柏诺兹的研究工作得到公认。缪勒二人共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7年初,围绕高温超导材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国际角逐,掀起了全球超 导热。1987年2月,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用钇代替镧,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 为90K的高温超导陶瓷。3天以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研究组用钇钡铜氧 化物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93K的超导体。各国实验室不甘落后,纷纷用

16、各种化 合物进行探索。一段时间内,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直线上升,简直是日新月异。1990 年,日本日立研究所超导中心发现了钒系高温超导材料,其临界温度达132K, 并更新了铜系超导理论。中国国家超导研究中心同年研制出锑铋系材料,临界温 度也达132K.超导材料的应用也获得蓬勃发展。1990年7月,日本宣布制成大 型核反应堆必不可少的超导线圈,效果提高了近千倍;此外还研制成世界上第一 艘超导电磁推动船。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于1990年9月研制出高温超导薄膜,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研制的高温超导量子干涉探测器已试用于野外地磁测量, 初步试验结果令人满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技术性能指标。超导研究的下一个目标是使超导临界温度达到常温。人们正在探索新的途 径,尝试用氟、氮、碳部分取代氧,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