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240956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古代诗歌四首精彩开篇词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观沧海

2、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ng(沧)海 ji(碣)石 sng zh(竦峙)水何dn dn(澹澹) xio s(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点。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

3、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

4、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

5、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6、,歌以/咏志。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第1层(12句)

7、: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8、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

9、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观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沧 树木:丛生海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 虚景 (奇特想象) 博大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胸襟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交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沉舟侧畔千帆

10、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新课导入(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

11、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2.诗歌大意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3.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2、【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二)整体感知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

13、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

14、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三)熟读成诵理解背诵全诗。四、板书设计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五、拓展延伸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交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15、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未尽。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