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323736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择业观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个体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引思想及求职过程中支配其行为的价值取向、观点、态度和思维措施。择业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观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毕业生的自身利益和平常生活最为密切。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时期新老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目前大学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要呈现出如下几种特点: (一)择业思想日趋成熟 大学毕业生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其服务社会

2、、适应社会、赢得社会的成才观念逐渐清晰,适应现实社会的奋斗目的更加明确,择业观念从“务虚”逐渐过渡到“务实”。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变化,筹划经济体制下靠政府、靠父母、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的观念已逐渐让位于自主自强、竞争择业、优胜劣汰、自由流动的人才价值原则,“供需会面、双向选择”的择业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 (二)择业原则更加务实 当今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务实,重要体现为择业动机突出自我发展,择业取向注重经济利益。一方面是突出个人才干的发挥,另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实现,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一

3、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更加注重个人才干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长远的人生发展目的。这反映出大学生的择业观逐渐趋向成熟,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 (三)择业盼望矛盾重重 当今的大学生择业盼望呈现出多种矛盾:在就业机制上,既乐意“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又但愿政府能保证就业。在择业意识上,既想积极竞争谋取抱负职业,又感觉自己优势局限性,缺少信心;尚有的大学生既想积极竞争,又觉得社会尚未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环境,紧张不能公平竞争。在择业盼望上,既想谋求抱负岗位,又不得不面对竞争剧烈、多数人难以“一步到位”的现实;有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又怕条件差、吃

4、苦受累还埋没了自己。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有为现状所限、随时放弃专业改行的准备。在择业环境中,既反对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自己又积极找关系、托人情,但愿通过关系能找到好某些的用人单位。由于大学生的择业盼望呈现多种矛盾,从而体现出极为复杂的择业心态。 二、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的方略 每个毕业生都但愿能找到一种抱负的工作,但从国内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待完善,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水平、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也许都得到满足。这就规定毕业生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5、,对的结识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目前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 (一)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劳酬匹配的择业观 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可以说,能否完毕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折取决于毕业生自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应当树立劳酬匹配的择业观念,不能只看用人单位能提供什么待遇,而要考虑自己能为用人单位奉献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要计算用人成本,没有一种单位乐意聘任一种低效能的员工,同步也不会埋没一种能为其发明更多价值的员工。劳资双方应当是互利互惠的,只有理解了这一层关系,毕业生才不会在择业过程中走入价值取向的误区。 (二)克服依

6、赖心理,树立自主竞争的择业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竞争。没有竞争,整个市场就失去了活力,经济就不能较好地发展,社会也就难此迈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样存在着剧烈的竞争。 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高校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使得在校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十分关注。十几年前,学生在毕业前两三个月才逐渐关怀毕业去向的问题,而近来几年,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越接近毕业,关注的限度越强烈。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要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双向选择”中不是被动选择,而是要通过积极竞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在大学生就业走向大众化的今天,能否成功就业

7、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实际能力等,是整个大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积累的成果。可以说,学业是择业的基本和前提,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就要爱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在发奋学习的基本上注重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自己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坚持诚信为本的竞争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人们遵守的重要原则。面对纷至沓来的竞争对手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的的择业观念将对择业行为和求职道德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任何一家单位会聘任不守诚信的员工。就业竞争应当遵循

8、公开、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而不是弄虚作假、容易违约、不公平竞争。大学生要维护自己的信誉,凭借自身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受到挫折。相称多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曾受过挫折,因此应注意提高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结识到被用人单位回绝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克服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认真分析失败的因素,总结经验教训,锻炼自己的意志。 (三)调节择业盼望,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择业观 现代大学生是中国劳动力队伍中在年龄、精力、知识、信息、观念等诸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的群体。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应当树立起恰

9、当定位、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 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筹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毕业后的工作单位重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科研院所。改革开放后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国内各级国家机关相继履行机构改革,各单位都是定岗定编,使毕业生到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公司的机会大大减少,过去接纳毕业生的主渠道逐渐变窄。相对而言,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公司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而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发明了条件。 (四)着眼长远,面向将来,树

10、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不可只顾眼前利益。选择那些有较大后劲、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岗位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职业的构造、内容和用人规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以及知识能力必须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善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种阶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获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加

11、强了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重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盼望或选择职业的原则,是大学生有关职业的发展也许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主线观点与见解,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生解决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引思想。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因素,研究成果表白:大学生择业时,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规定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月收入水平呈负有关关系,求职积极性与就业机会呈正有关关系,工资水平盼望与地位获得后月收人呈正有关关系,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有关关系。1 本文重要通过对改

12、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择业观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的嬗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浮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国内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种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派不必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布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乐意选择

13、大都市全民所有制单位,由于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构造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随着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爱好,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白70%以上的大学生乐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

14、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浮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2有关“自主创业”,觉得“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觉得“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限度上是由于21世纪浮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固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有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

15、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增进了创业的升温。 2.从择业首选原则看,呈现从“看重社会价值”到“看重经济价值”再到“看重将来前景”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一方面考虑的两大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和“专业对口”。198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条件好”和“有社会地位”排在择业考虑的前两位,“经济收人高”被排在了第4位,4这反映了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因此,1980年代初,大学生大多选择全民所有制公司、大专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由于在这一时期,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私营公司、外资公司都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生命力还很弱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未能较好地体现,而全民所有制公司、大专院校和政府机关呈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于是,虽然已经处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但是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还停留在改革前。 到了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观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到了相称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下”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原则,而将“专业与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都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至于“职业风险性”等问题,多数大学生可以承受。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持续调查中,“经济收入高”始终居大学生职业选择原则的重要位置。以1996年为例,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重要因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