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3235360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同志们,去年11月29号,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在国家博物馆中华民族140年来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在参加这次展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命题,习近平同志当时讲,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同志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

2、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化、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由于工作的原因,那天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我和中央宣传部雒树刚同志作为陪同,在现场我们听了重要讲话,确实心潮澎湃,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选择在国家博物馆这个中华文化的祠堂、祖庙亮相,充分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今天,借此机会,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

3、主题做一个交流。一、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人们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一定时代物质生活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学者、理论家从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对文化进行了考察,做过各种不同的解释。根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的统计,自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间,在世界的文献当中出现文化的有关定义就有164个。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200多个。其实 “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很早就有。周易上经中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朝刘向的说苑指

4、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它的含义就是指“文治和教化”。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和教化”,这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但也说明中国先哲早就认识到教育、科技、文化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独特作用。进入到近现代以来,像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都提出有关“文化”的定义,但是他们的说法不太一样,也可以说是莫衷一是。在西方,“文化”的概念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等有多种含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

5、提倡人道,反对神化,文化被用以说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文化与教养联系起来,并且与原始民族所谓的“不开化”和“野蛮性”对立起来。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去研究,这是19世纪德国文化社会学派。后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将文化的涵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个定义读起来也很凹凸,但是它被很多人认同,成为“文化”一词的现代含义,被列入到百科全书词条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

6、里边,文化被视为“社会或一个群体一系列精神、物质和情感等特征的集合。”可见,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众说不一,我们一般来讲,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或者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之分了。今天,当我们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时,包含在精神文明中的“文化”就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当我们说“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时候,这个“文化”就是指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在内的一个领域,属于“中文化”概念。目前在我们国家,中宣部、国新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全国文联、全国作协等部门单位和团体分管文化的相关事务。现行体制下文化部工作范围内的“文化”,是“小文化”概念。今天,我

7、要谈文化强国战略,因此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相并列,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谈到工作层面的时候,也会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二)关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样,也是生产力,它具有商品的属性,产业的属性,文化所创造的效益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在分析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我理解,文化的功能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地位。我们说,文化就像一条奔腾

8、不息的长河,不管怎么流淌,不管它的成分如何变化,都像人的血脉一样,始终保持着祖先的基因。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许多东西都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成为永恒。它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凝结着过去,联系着未来,决定了我们是谁,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又昭示我们到哪里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的象征,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给人们力量,启迪革新与创造,帮助人类社会应对众多的、自然的、社会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发展的根基,更是一

9、个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不竭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正所谓“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前不久上个星期,8月1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有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我给大家讲一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字样,讲清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文化软实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

10、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总书记最近讲话当中讲到的文化的功能。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首先,进步、科学的文化能够给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能启迪思考,推动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其次,文化也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拉动GDP增长。特别是当今时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频频出现,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寻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

11、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产业所具备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使它在转结构、促就业、扩消费方面具有一种特殊的优势,成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非常关注文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召开国际会议,专题研讨文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次会议发表了杭州宣言。杭州宣言指出,文化应当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者,意义和力量的来源,创新的源泉,以及应对挑战、寻求适当解决方案的资源。文化作为一项知识资本和活力产业,通过其对包容性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可持续性、和平与安全

12、的特殊贡献,有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者。可见,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一个报告,报告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化产业,是指文化和相关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这样一个概念,2012年我们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去年增加16.5,当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的值以GDP的比值为3.48,在国际上有通行的计算,如果文化产业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这就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我们国家2012年达到3.48,文化产业对当年的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

13、是5.5,这是最新的数据。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精神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文化需要、精神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就提出了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任蕾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求,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

14、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基本满足、有了剩余产品后,就产生了精神文化需求,就产生了科学、艺术等的追求,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说,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是人的内在的、普遍的、基本的需求,是人生幸福快乐的重要标志。而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能够启迪心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进知识,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5、这里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也包括多样化文化需求。第四,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方面,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文化因素。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不败之地。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

16、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难以巩固。例如,地理大发现之后,大国崛起靠的是文化。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发达的海洋文化建立起近代最早的殖民强国。荷兰靠领先世界的商业文化称雄世界。英国的崛起,靠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化。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靠的是创新文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主导能力,谁就拥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主导能力,谁就拥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综合来讲,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文化的作用一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