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321144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学时)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措施和技巧。(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可以精确默写。2.过程与措施(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合伙探究:予以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的的设定,根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的。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

2、乐描写特色。【设计思路】重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状况的反馈,并参照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课型:新授课学时:2学时【设计思路】学时安排为学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因此,本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的。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一般高中语文课程原则(实验)里的有关规定,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的,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

3、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有关的诗歌学习基本,因此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重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尔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重要表目前叙事和音乐描写上。教学过程第学时问题合伙探究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你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参照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种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

4、的琵琶女,一种是被贬江城、孤单苦闷的闲职司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小组合伙探究,如下是答题要点:(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一方面是送客,另一方面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解决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5、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如果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3)景物描

6、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发明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氛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的确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辞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体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

7、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设计思路】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小组交流,提供多元思考方向。三、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小组合伙讨论).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获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参照答案:第一,是比方,用一连串比方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方,形象地描绘了多种不同的音

8、乐节奏和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但是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小拓展:诗的第二段持续用了八个比方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方句。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性?参照:比方特性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骤急促舒缓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微委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轻快时断时续暂歇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阻塞压抑冰泉冷涩弦凝绝清冷凝滞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爆发高昂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急骤戛然而止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

9、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第三,不仅写有声,并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烘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犹如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体现措施,是中国古代老式艺术的特点。还可以从正面烘托、侧面烘托、拟声词、叠词和联绵词等方面解析。【第二学时设计思路】重要采用小组合伙的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

10、抓住这首诗的某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作某些鉴赏和研讨活动。充足调动全体同窗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不必面面俱到,拓展思路,抓住要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措施。此部分重要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实则两个大的方向,第一题是文本的思想情感,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文本的重要艺术特色。问题设计倾向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第二学时是第一学时的承办,知识点的整合。通过两个学时内容的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宏观把握课文的基本上,理解内容层次,把握知识要点。在两个学时的解说中,教师可以适时把自己的问题设计思路或者教学思路,展示给学生,提供思路参照,也能让高中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1、2根据你对此段音乐特性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画出音乐旋律的变化,一方面小组内部展示,然后选出小组代表,班级展示。【设计思路】此题是一种开放的题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爱好,引导学生从声和情两角度来体会音乐的变化,并基于自己的理解,画出感受到的音乐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文本音乐特色的理解。四、小结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由于关怀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发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因此,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尔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动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爱慕,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诗的叙事特色、音乐描

12、写等艺术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五、作业.背诵课文。如下是两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请任选一首进行赏析。听颖师弹琴韩 愈昵昵子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程结束后,有必要根据课前预习状况和课上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