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3188898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复习资料:耳科试题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耳科试题答案一、 选择题1、D 2、D 3、A 4、B,F,E,C 5、B 6、B 7、C 8、A 9、A 10、A11、C 12、D 13、D 14、D 15、A 16、E 17、A 18、C 19、D 20、C21、B 22、D 23、D 24、D 25、A 26、D 27、D 28、B 29、D 30、C二、 名词解释1、耳硬化症:是由于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限性骨质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病变位于前庭窗引起镫骨固定者称为镫骨耳硬化,病变位于迷路或内耳道,导致听觉感受器或听神经病变者称耳蜗耳硬化。耳硬化的病灶好发部位是前

2、庭窗前区和蜗窗边缘。耳硬化症倾向为一种遗传性疾病(或许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10%的白种成人有耳硬化灶,但其中只有10%的人发生传音性聋。2、林纳试验(Rinne test,RT):又称气骨导对比试验,是比较同侧气导和骨导的一种检查方法。取C256的音叉,振动后置于乳突/鼓窦区测其骨导听力,待听不到声音时记录其时间,立即将音叉移置于外耳道口外侧1cm外,测其气导听力。若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气导比骨导时间长(ACBC),称林纳试验阳性(RT“” )。反之骨导比气导时间长(BCAC),则称林纳试验阴性(RT“” )。3、遗传性聋:遗传性聋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等缺陷所致的听觉器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

3、听力障碍。出生时已有听力障碍者称为先天性遗传性聋,出生后某个时期开始出现听力障碍者称为获得性先天性遗传性聋。4、传导性聋: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者称为传导性聋。5、梅尼埃病:四、问答题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分为几类?试述各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1、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变主要位于鼓室

4、粘膜层,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多为传导性,一般不重。乳突X线摄片常为硬化型,而无骨质缺损破坏。一般无并发症,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久治不愈者可手术修补鼓膜。2、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此型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

5、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有时可伴有头痛和眩晕。乳突X线摄片为硬化型或板障型,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有软组织阴影,伴有骨质缺损破坏。可发生各种颅内外并发症。在局部用药或行肉芽/息肉刮除术,无效者应手术治疗。3、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侧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患者常持续流脓脓液可有白色鳞片、豆渣样物,常伴恶臭,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

6、缘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为鼓膜松弛部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及胆脂瘤形成,少数病例可见外耳道后上骨壁缺损或塌陷,听力检查一般有不同程度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晚期病变波及耳蜗,可引起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耳聋。乳突X线摄片或CT检查,可见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缺损破坏 有胆脂瘤空洞形成,边缘浓密锐利。此型常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宜尽早行乳突手术治疗。2、试述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的胆脂瘤的形成学说主要有哪些病理过程。其常见的颅内、外并发症有哪些?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1上皮移入学说: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处的骨面向鼓室、鼓窦移行生长,其上

7、皮及角化物质脱落于鼓室及鼓窦内,逐渐聚积成团、增大,引起周围骨质吸收破坏,形成胆脂瘤,此称为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2袋状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长期阻塞,鼓室内产生负压,局部粘膜充血、肿胀、增厚;中、上鼓室之间的狭窄通道(鼓室隔的鼓前峡和鼓后峡)出现不同程度阻塞,上鼓室的高负压作用使鼓膜松弛部内陷形成小袋陷入鼓室内,袋内上皮反复脱落,堆积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形成胆脂瘤。因此种胆脂瘤在形成前可不经化脓性中耳阶段,故称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胆脂瘤因其对周围骨制裁的直接压迫,或由于其基质及基质下方的炎性肉芽组织产生的多种酶(如溶酶体酶、胶原酶等)和前列腺素等化学物质的作用,致使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炎

8、症由此处向周围扩散,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常见的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和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常见的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耳下颈深部(Bezold和Mouret)脓肿,岩尖炎、岩锥炎、迷路炎和周围性面瘫。3、试述梅尼埃病的临床症状、专科体征和有关辅助检查结果。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的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本病以反复突发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主要临床表现。一、临床表现(1) 眩晕:往往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作的剧烈的旋转性眩晕,常从梦睡中惊醒或于晨起时发作。病人自诉周围物体绕自身旋转,闭目时觉自身在空间旋转。病人常呈强迫体位,

9、不敢梢动,动则可使眩晕症状加重。在发病期间神志清楚。发作时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颜面苍白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持续数10分钟至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日甚至数周眩晕症状才逐渐消失。(2) 耳鸣 为症状发作前之可能先兆,可能轻重不一,在发作前病人可能耳鸣加重,发作停止,耳鸣可逐渐消失。多次发作后耳鸣可转为永久性,并于眩晕发作时加重。(3) 听力障碍 听力为波动性感音性耳聋,在早期眩晕症状缓解后,听力可大部或完全恢复,可因多次反复发作而致耳聋加重并转化为不可逆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聋。部分病人尚有对高音听觉过敏现象。(4) 同侧头及耳内闷胀感,多数病人有此症状,或感头重脚轻。部分病人有复听。三、 专科检查(1)耳

10、镜检查:鼓膜标志正常。(2)听力检查:开始时常表现为低频感音性听力轻度下降,后可渐渐转为中重度,可有重振、复响。耳蜗电图检查-SP/AP比值0.4。(3)前庭检查:初常有患侧的优势偏向,后转为患侧的前庭功能减退,发作时可观察到水平性眼震。(4)甘油试验:服50%甘油2.43.0ml/Kg后每隔1小时测听一次,0.251KHz听力改善15dB即试验阳性有诊断意义。 (5)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须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听神经瘤、特发性耳聋、颈性血管性眩晕、良性位置性眩晕。4、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哪些?有何临床表现?诊治中常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有哪些?分泌性中耳炎是

11、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1咽鼓管功能障碍 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2感染

12、 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3免疫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

13、(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有:1.耳聋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起病之前多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常伴有自听增强。如仅有部分鼓室积液,低头或躺下时听力有改善。个别病人自觉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听力下降,常常被误诊为“暴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袭,听力逐渐下降而病人说不出发病的时间。小儿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婴幼儿可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则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如果单耳患病,则长期听力下降耳不易被发现。2.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时常有耳痛或耳胀痛,也常常是儿童患者早期惟一主诉。慢性患者多无耳痛或有

14、时耳内隐痛,或合并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窦炎时才出现耳痛。3.耳内闷感 耳内胀闷感、阻塞感是成人常见症状,常用手按压耳门可获暂时的缓解。4.耳鸣 耳鸣多为低音调、间歇性。头部运动时,中耳积液流动也可感觉耳内有水流声。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听力检查结果,诊断一般不难。诊断性鼓膜穿刺术可以确诊。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变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锤骨柄变水平,前后皱襞变明显。鼓膜呈粉红色或黄色、淡黄色油亮,透过鼓膜可看到液平面,此液面呈一头发丝状弧形线,称发线,当头位变动时此液平面保持水平位。有时可见到液体中的气泡。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浊色发暗。鼓气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活动度受限。听力检查:音叉

15、及纯音测听多为传导性聋。声阻抗-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平坦型(B型)或高负压型(C型),有助于诊断。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鼓膜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以及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诊治中常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 排除鼻咽部肿瘤:对可疑病例应尽早进行间接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和鼻咽部活检。(2) 鼓室积液须与脑脊液耳漏鉴别:可根据头部外伤史、鼓室液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颞骨X线拍片或颞骨CT扫描进行鉴别。(3) 蓝鼓膜者需与胆固醇肉芽肿、颈静脉体瘤相鉴别。颞骨CT扫描有助于诊断。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如下: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