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3161474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30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以洞头 县为例学生姓名: 林忠荣专 业: 园 林层 次: 专升本批 次: 102学 号: W3302011021352012年2月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多样化的从业人员取代了清一色的种田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强烈的致富愿望、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比较利益的引导下,摆脱土地、身份与传统的束缚,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去寻找致富机会和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曾被旧体制掩盖、压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新的环境下大规模爆发出来。 关键词:农民 职业 分化1传统农民的特点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

2、农业人口众多,约有9亿农民。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形成了独有的传统特点,包括:1.1聚村而居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小,普遍存在所谓的“小农经营”,各家各户各自为农,为了使自己的住宅与农场相距不是太远而影响耕作效率,各家就尽量的靠近自家的耕地,这样一来,各农户的房屋就接近;而传统农民社会是一个靠天收的社会,众多的人聚在一起则有利于旱涝之际的抗灾与合作新水利,以保证粮食的一定的收成;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聚村而居可以更好的防御野兽以及盗匪的掠夺。可以说,聚村而居是有很深的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的。 1.2聚族而居家族与村落在地缘上的重合,使得家族是村落的,村落是家族的。血缘

3、与地缘关系的糅合旅程到达了互为表里的程度,这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出生在村落的人,外出了,谋生的场所不在村里了,他与村落的地缘关系也许断了。然而,他的“根脉”仍在这个村里,他与父老乡亲的血脉关系不会因谋生场所的转变而割断。1.3大共同体之下的小共同体内部的和谐 由于传统农民社会的流动性相当的差,故农民世世代代都很难离开祖祖辈辈生活和生产的村落,故对于村庄内的人际关系一定要搞好,不然,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庄中,和谁有矛盾都对自己的生活和后世都不利,一般说来,是没有人会冒这个险的,故“和为贵”“闷声大发财”;再者,共同生活于同一村庄内,各家都有红白喜事都要大家忙着张罗,不和谐怎能做好这

4、些大事情?同时,由于道德的存在,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是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深刻”表现为事物的变化已经从表层向深层、从局部向整体、从要素与机制向结构层面纵深推进。其中农民阶层的分化最显著,最引人注目。多样化的从业人员取代了清一色的种田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强烈的致富愿望、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比较利益的引导下,摆脱土地、身份与传统的束缚,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去寻找致富机会和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曾被旧体制掩盖、压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新的环境下大规模爆发出来。 2当代农民的新变化职业分

5、化 那么农民阶层结构的整体分化情况如何,内部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表1-1 洞头县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统计表单位:万人年份指标乡村户数(万户)乡村人口农村劳动力资源合计劳动年龄内的人口数乡村实有劳动力外来人口外来劳动力1990年2.679.145.25.124.980.190.112000年2.8410.216.196.075.950.460.232010年2.912.536.456.196.030.940.52表1-2 洞头县农村劳动力职业调查表单位:万人职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劳动力建筑业劳动力交通仓储邮电业批零贸易及饮食业其他非农行业1990年2.020.880.

6、071.370.420.230.170.231.612000年2.310.76 0.191.360.720.440.210.441.832010年2.040.590.050.231.170.930.560.240.561.7 以温州市洞头县为例,农村人口在20年内小幅上升,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而在2000年后,外来人口和外来劳动力比例明显上升,环比分别增加了136.8%、104.3%和109.1%、126.1%。在职业方面,劳动力人口比例向非农业项目倾斜。 从一个县的抽样调查可以反应出整体的变化,我国农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农民职业分化,因为阶层分化是通过职业分化去完成的。目前,农民

7、职业已分化成八大方面,或农民阶层结构由八大群体组成,它们是:2.1农业劳动者群体指原有农民中尚未分化出来的部分,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一群体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1999年底全国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32912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6.3%。这一比例1978年为98.7%,1995年73.3%,总的趋势是减少。2.2农民工群体包括亦工亦农者和只具有农民身份的纯粹工人。这是一支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扮演着农民与工人双重角色。这支队伍规模空前,目前还在进一步扩大,1999年底,仅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就达12704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25

8、.6%,他们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是中国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农民阶层分化中坚实有力的主体,其作用十分巨大。2.3私有私营者群体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它由乡村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组成。他们自己投资、自主经营管理,自负盈亏。19581978年,这个群体几乎是一片空白,1999年底农村个体从业人员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两项相加为4796万人,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9.6%。他们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努力进取和敢作敢为的精神,是真正走出了传统农民角色的新型农民。2.4雇工群体他们是受雇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一部分合资企业的劳动者

9、。一般而言,雇工的收入要比在家种田的收入高,收入的多少取决于雇主及其经营状况的好坏。尽管他们受雇于人,但许多雇工并不认为他们是被人雇用,而是为社会生产产品、靠劳动凭能力挣钱的职工。2.5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 由于内外种种情况的变化,今天的乡镇企业与当年的社队企业有很大区别。今天的乡镇企业管理者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乡.含村/镇企业隶属于乡、村、镇行政领导,有的乡、村、镇干部同时兼企业领导,扮演双重角色。另一种是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企业领导不在行政系列中,他们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决策权。乡、村、镇企业管理者是发展乡镇经济的骨干力量,是领跑人,起着不可替代的带头作用。该群体人数,全国约有1000万人

10、左右。2.6乡村管理者群体 主要指乡、村两级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农民向党和政府反映愿望和意见的桥梁、纽带。农村干部有脱产干部和半脱产干部,有享受常年固定补贴的和只享受误工补贴的干部。1995年全国有2.98万个乡政府,乡村管理者达520万人。2.7农村知识分子群体 指在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与科技等职业的知识分子。该群体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类是非农业户口,但在农村工作,收入有保障;另一类是身份是农民,如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家有承包田,两头要兼顾。2.8其它从业人员群体 主要指家务劳动者,1992年一项有关的调查表明,家务劳动者已占到农村从业人员的8.1%

11、,由此推算,目前全国农村从事家务劳动的有近4000万人。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个群体的规模将会相对缩小。上述八个群体反映了今天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的概貌,是农民阶层结构的一个基本图谱。3当代农民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分化、重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因为分化的过程就是原有格局松动和被打破的过程,就是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产生一些冲突和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将这些问题用作否定改革开放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去应对这些新的情况,并很好的加以解决。当前农民阶层内部各群体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干群矛盾、党群矛盾、雇主与雇工的矛盾、不同群体间价值

12、观的冲突、职业上的工人与农民身份的矛盾、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引发的各群体之间分配上的矛盾、各民族宗教之间的一些问题。此外,从更大范围内看,农民阶层与其它阶层之间在整个社会结构调整中继续存在并产生了一些新矛盾,主要有作为城乡矛盾具体体现的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矛盾、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城市文化等+冲突产生的各阶层间价值取向上的矛盾。 决定这个问题的要点主要有四点:3.1明确矛盾。应当明确上述矛盾、冲突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基本上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去认识、去处理,而不是相反。3.2公平公正。 要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调整各群体、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不能搞歧视,不能搞暗箱操作,

13、要逐步取消城乡分治中“一国两策”。3.3通盘全局用一盘棋的思想去解决各群体、各阶层之间在分化、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问题,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整合各群体、各阶层的一个重要前提。3.4协调整合 要在一个新的高起点上对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整合。通过分化重组,可以促使农民阶层结构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从而实现各群体之间以及农民阶层与其它阶层之间在要素、结构、机制与功能上的互补。参考资料: 学问中国 秦晖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秦晖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三联书店, 1985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费孝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7 送法下乡 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苏力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秦晖 苏文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 程贵铭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