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309322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导学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灯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北师大版语文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突出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现行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导学”系统的改进。许多插入在文中、文后和“语文天地”中的导学提示语,它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与学生平等交流,提出学习的要求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不断积累学习语文的方法。这种充满人文关爱的呈现方式,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使教材成为了学生喜爱的学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文中的导学语,适时提示,让这些精心撰写的简短导语,如一盏盏明亮的指路灯,照亮学生

2、探索自主学习的道路。 一、留出空间,引发探究 教材中有许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的导学语,让学生去想一想,说一说,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在课尾处的导学语:“王二小给敌人带路时想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诗歌,跳跃性强,这一导语,对于学生感悟人物的英雄品质,有着疏导引向的作用。我是把他穿插在教学之中运用的。在学生充分感知了时代氛围和英雄行为的基础后,问学生:二小会想些什么?生1:你要把我杀了不要紧,可是万一敌人到了村子里了,乡亲们可怎么办?生2:对!我一定要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生3:哼!将计就计!想出个办法消灭敌人 这些问题灵活性较大,没有固定的答案。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

3、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既有助于巩固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二、设定情境,激发想象 课堂上我们借助教材中的导学语,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放飞着自己的心灵,任思绪飞扬,让想象跳跃。 例如索桥的故事,课文中有一句丁丁的导学语:“课文说这个石头会说话,我想猜猜石头说了些什么?”这一导问足以让孩子们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还如信一诗,课尾处后的导学语:“你愿意给谁写信?为什么?”利用这一导学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预置障碍,质疑解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如能学会质疑,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有利。因此在阅

4、读教学中我常常运用导学语中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丝绸之路一文中课后有一导学语“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凯撒大帝看戏?”问题引领着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并试图联系上下文去解除疑惑。这样的导学语旨在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渐渐地,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 四、适时提示,促进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的导学语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跟随“学习伙伴”的脚步,去学习,去想象,去思考,去发现。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养花文中的导学语:“老舍先生两次说到多么有意思呀,我觉得两次所指是不一样的。”凭借这

5、句导学语的指向,我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去朗读课文,更准确地体会、揣摩先生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既是摸索出养花门道的乐趣,又有养花中付出劳动的乐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五、总结方法,灵活运用 导学语更大的意义在于在每个单元里,都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如怎样理解词语,怎样体会句子,怎样仿写如“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联系实际,我读懂了这句话。” 单元中每一个仿写练习,都会告诉学生如何分析原句,如“要写清楚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还有诸如“认、想、写、用指导我独立识字”、“遇到不会认的字,用部首查字法;遇到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都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学生只有循序渐进地

6、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地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联系实际,提升能力 教材中还有许多综合活动部分,融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导学语的及时出现,给了学生明确的导向,有方向,有方法。 如体育世界“语文天地”中其一导学语“关于奥运会,你还知道些什么?”又如“我要自己主编小报,主题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导学,引起学生到生活中、图书中、网络中进行有关方面知识的搜集,使语文学习与相应的搜集、创造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探究创造的重要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真正的体现和落实。 总之,课文的导学语既有启迪性,又有涵盖力,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感悟,既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把握思考的趋向。也只有教师对导学语有了正确的认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才会指引学生在语文自学之路中顺畅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