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3079144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有关感恩的话语 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 摘要:中国传统思维含有很多独特特点,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本质。论语作为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籍之一,烙有传统思维的痕迹,在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下形成独特的话语方法。本文从直觉思维和概念的模糊性,整体思维和表现的形象性,群体思维和人文尚古性三个方面浅论传统思维和论语的话语方法间的联络。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思维 话语方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含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首先含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其次又含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

2、础。所以,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全部能感觉到它的存在。1人类的社会行动是受思维方法的支配和引导,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本质。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之一自然也烙有传统思维的印记,在种种尤其的思维制约下必定会形成它独特的话语方法。一、直觉体悟和概念模糊性中国古代的思维方法,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直觉体悟。2从语言文字说起。中国的汉字是“具象的可视的”,最基础的造字方法便是“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之因此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乳而浸多也”,是想强调整个汉字体系不论怎样宏伟繁复,但其建构

3、的根基,或说汉字造字的根本方法,乃在于“象形”3。而这种汉字的发明思维是一个以想象为主的直觉性体认性多义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含蓄的民族,表示上往往是婉转而间接的,崇尚观物取象,再立象尽意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表示上极少会给以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往往是经过抽象的思维,去感悟其内涵。比如说道家庄子的“心斋”“坐忘”和佛教的“般若”全部是一个直觉体悟的思维方法。重视直觉体悟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平时的思维会受到外界原因的禁锢,不过直觉是不受外界干扰,极难用正确的语言概念来表示,也难以用逻辑来梳理。老子有“道可道,很道”,我们能够体悟这其中的“道”,却不能正确下定义。一样这么的直觉体悟思维在论语的话语方法

4、中也有影射。比如说“仁”,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最主要的一个范围,可是我们纵观整部论语直接或间接的讨论仁就有一百数次,当初就有最少9人次直接问孔子仁,可是孔子却全部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这么多有关“仁”的话题,可是到底“仁”的概念是怎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却又全部能感悟到仁义思想的精髓。就其“仁”本身来说它就不是一个能够用逻辑推理明确的概念,它是一个伦理行为标准,孔子也就针对不一样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言语论说中更有感性色彩也更有包容性。这也是中西方在思维上最大的差异,西方思维更含有

5、理性和定义性,中国的传统思维却是多义性和间接性,愈加重视“悟”,经过主观臆测去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使审美和精神愈加的自由和感性,这么的思维方法也注定了论语的话语方法也是含有一个表意的模糊性,重视联想体悟,是最常见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示方法。二、整体思维和表现形象性中华各民族的整体性,中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实际上是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早已存在和发展着4,最终各民族成为一个整体。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一直存在一个整体性的思维,并有强大的辐射性。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中医中经络说全部是一个整体思维的产物,同时和“天人合一”的思维一脉相承。再向前追溯,中国

6、传统的经济是农耕经济,我们的农耕文明经常和大自然的风雷雨电和四时的次序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络,所以,我们必需做到按天理办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只有这么才能保持天地人之间的友好统一,不然就是违反其规律性,必定造成一个失衡的状态。5这种思维对论语的话语方法的影响关键表现在比兴和融情入景的表现方法上,以达成人和自然,人道和天道的友好通达,是话语方法愈加形象自由。1.重视比兴钱穆先生就曾评价说:“比兴二体,实为此下中国文学表示之关键方法和关键技巧。其实比兴者,即是万物一体和夫天人合一之一个内心境界之在文学园地中之一个活泼真切之表现和流露。不识比兴,即不能领会中国文学之妙趣和深致。而比兴

7、实即是人生和自然之融凝合一,亦即是人生和自然之一个抽象的体悟也。这种体悟,既不属于科学,仍不属于哲学,毋宁谓之是一个艺术。此乃一个人生艺术也。中国文化精神,正是最富于艺术精神者,正是最富于人生艺术之修养者。” 6直白的解释,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兴起。论语中比方有很多,全部是以“譬”“如”“犹”等词表现,有很多喻体全部是取材于自然和生活中,比如 “北辰”、 “日月”、“草”、“浮云”、“风”、等,完全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论语中的兴不但局限于常识起兴、借喻起兴还有引经据典而起兴的。如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2.容情入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法还影响在容情入

8、景之中。王国维就发觉孔子继承了这一思维:“然其教人也,尤始于美育,最终美育。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由此观之,则平日因此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之人也,之境也,固将磅礴万物认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7最含有代表性的便是论语中“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这其中饱含的情感和河水融为一个整体体,是很含有感染力的。三、群体思维和人文尚古性人类起源便是以群居为基础,中国古史的发展脉络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个“家国一体”的格局8,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停地迈向统一,这使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集体主义文化,也自然形成了一个群体思维。在论语中这种思维关键表现在表示的人文性和表述的尚古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