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3075863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威远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8 2020 )目 录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十二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挑战与机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目标指标三、主要任务(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二)狠抓环境质量核心,全力打好三大战役(三)加强重点领域治理,深入推进治污减排(四)强化环境风险管控,筑牢环境安全基础(五)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深化环保制度建设,推动环境多元共治四、保障措施(一)明确任务分工(二)加大环保投入(三)深化区域协作(四)强化监督考核“十三五”时期,是威远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生态优

2、先绿色发展、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建设幸福美丽威远的关键时期。依据内江市“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威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 (2018 2020 年)生态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是各级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十二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生态文明建设。 制定了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威委发 2015 19 号),进一步落实了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管责任。 成立威远县环境保护委员会,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3、 制定威远县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威委办发 2017 9 号)和威远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威委发 201711 号),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速形成。绿色发展。 严控过剩产能盲目扩张, 拆除 1 座 420 立方米高炉、 1 座 460 立方米高炉、 1 座 80 吨转炉,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20 万吨;积极引导煤矿关闭退出,共计关闭煤矿37 个,化解煤炭产能55 万吨。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共淘汰水泥35 万吨(其中熟料16 万吨)、耐火材料9.15 万吨、过磷酸钙10 万吨、盐酸法磷酸氢钙3 万吨。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压缩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优化空间格局,严控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建设。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县城居民生活用气普及率达92% ,工业骨干产业天然气燃料比例不断提高。加快页岩气等新能源资源的调查、勘探和开发,累计产气31.3 亿立方米。环境质量。2017年,县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87.6 微克/立方米,与2010 年相比下降40.4% ;无酸雨污染。地表水16个控制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 类比例为 18.8% ,与 2011 年持平;劣 类水质比例下降12.5 个百分点,廖家堰断面消除劣类水质;威远河干流水质稳中趋好。县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良好;各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 类比例为90.9% ,

5、与 2011 年相比上升32.6 个百分点。县城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辐射处于正常环境水平。污染物减排。淘汰燃煤小锅炉12 台,共计 17.2 蒸吨,县城规划区内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完成四川威远西南水泥有限公司2500 吨 /天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脱硝工程和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球团生产线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完善24 户砖瓦企业除尘脱硫设施,完成15 户耐火材料企业煤改气,新增4 户陶瓷企业煤气发生炉煤气脱硫设施,全面完成51 户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共2647 辆。按照“先停后治”和“三个一批”的原则对 47户“散乱污”企业开展整治,其中停产取缔 9 户。2015 年,全县氮

6、氧化物、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1221.42吨、 8571.06 吨和997.93 吨,与 2010 年相比分别下降22.5% 、15.6%和14.3%。环境污染治理。 全面清理和排查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开展严陵工业园区及县城周边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编制釜溪河(威远河)流域控制单元水体达标方案,清理和排查城区入河排污口。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十二五”期间,依法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1 件。环境风险防控。开展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环境安全隐患检查,督促企事业单位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加强重金属相关企业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组

7、织开展重点区域维修服务规范化管理专项检查。环境监管能力。全县20 个镇设立了环保站,并分别配备1名以上环保专职人员。新建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1 套,完成六参数改造。 配合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源解析工作,探索区域灰霾污染特征和成因。 实施环境信息公开, 公布环境影响评价信息、 重点监控企业环境信息、 国控企业排污费数额、 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威远县水资源匮乏,长沙坝水库和葫芦口水库年均供水量占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的 60% 以上,威远河生态流量严重不足, 枯水期部分支流甚至断流, 水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威远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

8、统产业仍占主导,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煤焦化、火电、钢铁、水泥、陶瓷等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大,高污染产业靠城而建,造成大气及水环境污染局部集中。生态环境质量形势严峻。2017 年,县城细颗粒物年均浓度62 微克 /立方米,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距达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增幅较大,与 2010 年相比分别升高 21.1% 和 64.7% 。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威远河流域总磷、 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超标严重,城区段为劣 类水质,出境断面廖家堰虽已消除劣 类,但水质尚不稳定, 枯水期水质超标问题突出; 岷江一级支流越溪河长期为 类

9、水质;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宝溪河、镇西河、新场河、达木河为劣 类水质;县城备用水源团鱼凼水库污染严重,已失去饮用水功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有欠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还未完全落实,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局面还未全面形成。 基层环保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监管手段滞后、 管理能力不足、 保障条件不够、执法力度偏软等问题依然存在, 环境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相适应。 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断面数量较少, 未形成网络化监测体系。(三)挑战与机遇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系列挑战:一是“十三五”期间威远县面临建成 25 万人中等城市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

10、长的任务,污染排放总量仍将维持在高位水平, 新老环境问题叠加, 治污减排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发展不充分、 不协调、 不平衡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 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环境破坏在部分区域、流域集中, 局部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三是页岩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加大威远县资源环境压力, 协调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持续稳定的环保投入机制仍不健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受限。同时,也面临重要机遇: 一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源动力;二是生态文明和美

11、丽中国写进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修订,环境税法的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三是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全县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全面丘陵地区经济强县;四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进一步厘清, 各级财政及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持续加大, 有利于全县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开创齐抓共管、全民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12、全面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按照省委关于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工作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赢“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环境优美的幸福美丽威远。(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

13、然、保护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推动能源结构绿色化、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质量核心, 底线管理。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 确立资源利用上线、 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 围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以污染防治攻坚为抓手,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治理,协同控制,分类管控,精准施策。信息公开,社会共治。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治理,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推动全民共治。改革引领, 制度创新。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创新环境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加快形成共抓、 共管、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