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305324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运营商员工的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移动某员工离职,反思17年运营商从业经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互联网成为时代新宠,而随着普及率的攀升,移 动通信发展的高峰期渐渐地逝去。不仅中国移动奔跑的步伐慢了下来,国外的运 营商普遍呈现出增长乏力的状况,快速发展时期埋下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性化。目前运营商最大的隐忧,是40岁以下优秀人才的纷纷离去。原因有很多:运营商的大企业病越来越重,传统僵化的管理和年富力强的领 导收窄了上升通道,至于薪酬待遇更是经年不动,而凭借在运营商培养锻炼出来 的能力,优秀人才完全可以在社会上找到用武之地于是,移动公司在人才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人才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很多高管和精英的离去,剩下些歪瓜裂枣在

2、那继续搞钱,从四座皆惊到见惯不惊, 逐渐成为了常态,部人所谓的“雁过拔毛”式的贪腐,已成为行业众所周知的笑 谈。最开始,是入职三五年的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高,外面稍有诱惑就走了。 后来,工作五年以上的员工,看到升职无望也走了。再后来,十年以上的老员工 也心动了,如果有好机会,同样也就走了。儿年前,我曾经和朋友打过这样的比方:中国移动有恩于我,即使他是一艘 逐渐下沉的冰海沉船,我也会尽我所能帮更多的人离开,而我自己甘愿和船一起 沉向海底。我一方面为离开的人能找到更好的岗位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中国移动 惋惜却乂无可奈何一一毕竟运营商的势头减弱,留下来不是好选择。我是中国移动业务支撑部门的第一个员工

3、,从某种角度来说,业务支撑这个 专业是我和那些初创者一起奋斗的成果。在我们眼里,业务支撑就像自己的孩子 一样,抚养他长大,容不得别人欺负,见不得孩子走弯路。但是我们心H中的正路就是对的么?当然不一定。比如,我以为是大家一起被困在船里,想解救大家;可就有人认为我是在忽 悠:让我们撤离,怎么你不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我们的船,而不是我的船。即使职级再高,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不能代替别人思考和决定,以己度 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当然是错的。一个组织、一个企业,需要合理地把大家的才华、技能、知识、专长集成在 一起,这样产生的成效才比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强。这就需要部协同。如果组织里各单位

4、选定的LI标不一样,各自的工作思路风格迥异,相互不沟 通其至相互拆台,即使都是有好的愿望,恐怕最终的合力也难以形成,你以为正 确的路,恰恰是发展的阻力。一旦这个心结没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一个专业里待得太久,容易把对于某个团队的忠诚和情感,演变为狭隘的本 位主义和保守主义,甚至产生精英情节,认为只有自己才懂,别人都不懂。越来越多人把业务支撑看成了保守势力,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讨论新业务方案的时候,总是业务支撑部门在提反对意见,这不可行,那不 该做,理由多是现有的既定的流程规则是如何操作的,与新需求有冲突。每次开 会讨论都是如此,每个需求讨论都是如此,你还没法反驳一一因为他们说的是实 际情

5、况。好不容易把技术方案讨论完,谈到实施环节,业务支撑部门一嘴,就说要全 网三个月的改造时间,完全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速度。对于业务部门来说, 对系统不了解,对现有的规则也不清楚,更不可能和业务支撑部门讨论IT方面 的专业问题,即使背后恨得牙痒痒,也只能无可奈何。在研究改革和整体创新问题时,业务支撑部门更是主要的反对方。作为生产职能和管理职能兼备的角色,业务支撑部门身上,现网运营体系的 痕迹太重,因此主要想的问题,都是会对现网的改变和影响。于是,技术方面的专业和思维方面的固执,逐渐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干夫所 指一一你不能说具体哪一件事他们错了,但无论是哪个部门提出要变革,这个部 门就跳出来,说这

6、么做不行,那么说也不对。这不是保守僵化,是什么?另一边,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业务支撑部门也有诸多不满。运营商是一个遍布CT (通信技术)思维的企业,在这里IT人是另类的,客 户中心(重要客户中心)本应该是销售的前沿,确成了少数人谋私利最好的平台。IT人谈的是服务,CT人说的是产品。IT人讲速度和灵活,CT人保质量和稳定。IT人看的是流程和业务规则,CT人搞的是标准和技术规。前端的市场业务部门面对竞争对手可等不及,怎么办?网络侧的改动不可 期,需求变更主要黑IT支撑系统,对此,运营商已经习惯了。悄悄的搞钱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凭什么CT的技术平台和网络升级搞个一两年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而IT

7、支撑 改造要花一两个月大家就觉得系统不灵活?因为你是IT系统。为什么人家互联网公司的IT系统就是灵活的?能够一点上线全网推广?业 务支撑部门有苦说不出:后端资源部门多是CT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资源池和其 他网络设备一样要确保安全稳定,项LI采购要确保流程规,各种操作和行动都要 符合运营商的各种部管理。比如,今年初有一个紧急需求,总部支撑部门需要16台X86设备,但是资 源部门说:没有机器,满足不了。只是16台X86啊!黑天鹅代表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比黑天鹅更危险的,是灰犀牛。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 奔而来,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危险并不

8、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 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这,是渐渐时髦起来的灰犀牛理论。看到灰犀牛冲过来时的无措,是因为在此之前,你不愿意面对颠覆性的问题, 不愿意探求风险的解决之道,害怕知道答案后不得不去处理,更害怕即使处理了 也不一定能解决。人们宇肯选择逃避一一应该不至于吧,倒霉的不一定是我吧。但最终结 果呢?运营商会不会一步步走向哑管道,成为基础设施?与互联网相比,通信技术不再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主力军,总理还在不断喊话 提速降幅,运营商离新时代的自来水公司还有多远?运营商将如何保持正常运转?增收空间收窄之后,降本增效可能成为企业的主题词,那么运营成本怎么 降?如果刚性成

9、本都砍不动的话,是裁人还是降薪?运营商的部管理会如何突破?如果遇到大规模轮岗、重组、改革、人员调整,留给IT专业人员的自主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IT人员在CT企业里生存状况会不会越来越恶劣?虽然运营商这些年来一直在谈数字化转型,但是各级领导各个单位中,IT 人才仍是稀罕物。这与IT部门独立发展有一定关系一一就像美军改为全志愿兵 役之后,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变弱了。鼎CT人的学习苦干就能实现运营商的ICT 转型么?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大概率事件,都可能变成势不可挡的灰犀牛。趁着我的固执与保守,还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问题,我选择了离开中 国移动。在我递交的辞职报告里,我说得非常直白一一我的离开会给其

10、他同志带来成 长的空间,也许换一换思维,对企业的发展更有力;也许换一换人员,能让IT 部门的能量更增强,也许换一换思路,能让系统结构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这是双赢的好事。趁着中国移动的同事们对我还存有好感时候,我选择离开中国移动。这么多年来,中国移动总部新员工培训的时候,都是我过去介绍业务支撑工 作的;在部的很多会议上,我与众多同事一起讨论研究;在网络上发表的观点、 写的文章也广为流传。部好多同事都认识我,尊我为专家,我也曾经以自己的知 识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而自豪。但如今回想,可能很多观点和行为并不一定妥当,脾气也越来越暴躁。难道 真要等到大家对我意见重重的时候,再黯然离去么?趁着灰犀牛还

11、没有转过身,还没冲过来的时候,我选择离开中国移动。对于很多人来说,前面说的那些变化未必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受什么影 响。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变化,我的发展空间都可能会缩小, 我的工作容都可能让我不喜欢,我的工作环境都可能让我不适应。这些风险放在一起,就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走比留好。趁着我的离开对移动还有价值的时候,我选择离开中国移动。虽然我只是中国移动众多处长中的一员,但我是移动的老员工(工号70), 而且大言不惭地说:我还是有些行业影响力的。所以我的离职,不仅惊动了集团 公司的领导,让有关部门感到震惊,还引起了不少部的反思。在申请离职期间,我向很多领导袒露我的心扉,与他们一起评估人才保有的 问题,审视企业部的IT环境,反思现有的体系和模式,正视即将到来的风险。在提交辞职报告之后,我还参与了人力资源部数字化人才项目的访谈,在 两个小时的访谈即将结束时,我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希望我离职的案例,能对公 司的数字化转型有帮助。中国移动对我有恩,没有中国移动的培养,没有中国移动给我的机会,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我。对中国移动我无以为报,无论是走还是留,这里都是我的家。离开中国移动,绝对不是简单的钱少了或者心凉了。在我心目中,移动 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思想、案例,可以跨行业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也将是我未来要做的事。只可惜,以后不能再用“CMCC宇宇这个ID 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