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3049454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角》教案(公开课获奖)苏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课时认识角教学内容:课本第 84 页,想想做做 15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能 正确指出物体外表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角。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局部名称及特征。教学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 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来

2、你知 道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 角。板书:认识角二、交流共享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 个你能指出来吗?教 师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 3 个角。2.从实物中找角。师生逐一出示准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 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刚我们都是 沿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示闹钟,指名说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3.认识数学中的角。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 出:这就是

3、我们数学中的角。4.认识角的各局部名称。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 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 1 题。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 么?“试一试。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 先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 两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 问: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拢。3现在把这个

4、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 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4要求学生找出比拟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小结:刚刚我们认识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三、反应检测“想想做做第 2 题。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 3 个角,也有 的会认为是 1 个角,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答复,再次点出: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边是直直的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想想做做第 3 题。课件出示

5、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 示。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同桌交流,指名答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答复指出:角的大小 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想想做做第 4 题。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 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想想做做第 5 题。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 折出的角最大,谁折出的角最小?四、反思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 的。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作

6、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失败是成功之母应 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 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 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 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 润学生的思维。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第 9 单元 总复习第 1 课时数与代数 1【教学内容】教材第 116 页的第 1

7、题及第 118 页练习二十八第 14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因数、倍数的特征, 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2.掌握 2,5,3 的倍数的特征,能利用这一特征解决一些问题。 3.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4.通过复习,能发现不懂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因数与倍数。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请举例说明。如:34=123 和 4 是 12 的因数,12 是 3 和 4 的倍数。2你对因数和倍数还有哪些了解?由学生自己回忆知识、语言表达所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 着重说到下面几个问题: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最大因数是本身。一个

8、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是相互存在的,不能孤立说因数或倍数。 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2. 2,5,3 的倍数的特征。1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 2 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不是 2 的倍数的数称什么数?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偶数:2,4,6,8,10奇数:1,3,7,9,112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学生举例,教师板书。5,10,25,35,40教师:既是 5 的倍数,又是 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6 的倍数,9 的倍数一定是 3 的倍数 吗?为什么?3 的倍数一定是 6 的倍数

9、吗?提示:因为 6=239=33可以看出:6 包含有因数 3,9 也包含因数 3,从而得出:6 的倍 数中一定包含因数 3,9 的倍数也一定包含因数 3。所以,6 和 9 的倍数一定是 3 的倍数。3.质数和合数。1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质数又称作什么数?2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31 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二、复习讲授1.写出 36 的所有因数和 100 以内的倍数。1学生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怎样写才能不缺写也不多写。 2.从下面四张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0 5 8 71奇数 。2偶数35 的倍数43 的倍数。(5)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 。(6)既是 2 的倍数又

10、是 3 的倍数 。(7)是 2,3,5 的倍数。由学生独立完成,能写几个就写几个,然后,全班反应,老师集 体评价。3.将以下各数填入相应的圈里数字可重复使用1 2 4 8 9 1012 15 21 57 91 68练习要求:1学生分别将各数写在相应的圈里。2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判断过程。3答复以下问题: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剩下的一定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 明。自然数中,除了合数,剩下的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举例说 明。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为什么?举例说明。三、稳固作业1.完成课本第 118 页的第 1 题。此

11、题是有关 2、3、5 倍数特征的习题,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全班反应。2.完成课本第 118 页的第 24 题。第 3 题:此题是稳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应。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求最大公 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 4 题:此题是有关公倍数的实际问题。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4 个装一排正好能装完,6 个装一排也正好装完,说明松花蛋的数量就是 4 和 6 的公倍数。学生明确题意后,让学生找出 4和 6 的公倍数,并根据 70 多个松花蛋这个条件,判断出是 72。 四、课堂作业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5 的倍数大于 4 的倍数。

12、 2. 4 的倍数一定是 2 的倍数。 3.偶数加偶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和是奇数。 4.自然数是由奇数和偶数组成的。 5.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五、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板书设计】数与代数 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如:34=123 和 4 是 12 的因数,12 是 3 和 4 的倍数。【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对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由于概念较多,学生对此容易混淆,所以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此外,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拟抽象,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可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逐 步体会。第 4 单

13、元第 2 课时比例反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置练习本的价钱:0.80 元,1 本;1.60 元,2 本;3.20 元,4 本;4.80 元 6 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2、教学例 2。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拟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 比拟低。2出示表格。 杯子底面积 10 15 2025 30 /cm水的高度/cm 30 20 1510 5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